扶苏决定立刻启程返回咸阳。
车马虽然受损,但勉强还能行走,他归心似箭,想要尽快将“仙粮”的消息禀报父皇。
不过,在离开之前,他还做了几件事。
第一,他让那位持重的文士侍从(名叫赵文,是他的门客之一)仔细记录了清玄关于“玉薯”和“金薯”栽种、管理方法的“口诀”和图形。
赵文虽然对清玄的“仙人”身份仍持保留态度,但对这两样高产作物的前景却极为看重,记录得一丝不苟,还追问了许多细节,比如如何判断收获时机,收获后如何储存等。
清玄自然是知无不言(捡能说的说)。
他把土豆适合窖藏、红薯怕冻需要保温储存等现代常识,都包装成了“玉薯性寒喜静,宜深埋避光以养其气”、“金薯性暖畏寒,需裹草覆土以存其阳”之类的道家理论。
听得赵文连连点头,在竹简上(他们还没完全适应清玄的纸)奋笔疾书,仿佛得到了什么了不得的秘籍。
第二,扶苏留下了一小队士兵,由那个小将(名叫蒙平,是蒙家旁系子弟)带领,驻扎在山神庙附近。
名义上是“保护仙师和仙田”,实际上也是一种监视和确保仙粮安全的措施。同时,他还留下了一些钱帛和物资,改善清玄和这些士兵的生活条件。
对于这个安排,清玄表面上淡然接受(“有劳将军费心”),内心却是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这是把我软禁了吗?喂!说好的国士之礼呢?果然大佬的心思你别猜!”
但转念一想,有人保护(当免费劳动力),有吃有喝,似乎也不错?
至少不用自己天天挖野菜了。
他对扶苏的“贴心”表示了“感谢”。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扶苏小心翼翼地挖取了几株完整的土豆和红薯植株,连同挖出来的果实,准备作为实物证据带回咸阳。
他还特意嘱咐手下,务必保护好这些“仙种”,不得有丝毫损伤。
临行前,扶苏再次找到清玄,态度十分诚恳:“道长,此行路途遥远,还需委屈道长与我等同行。若有何需求,尽管提出,扶苏定当尽力满足。”
清玄知道,这是个提要求的好机会。
他眼珠一转,故作沉吟道:“贫道孑然一身,倒无甚所需。只是……”
他顿了顿,看向那片凝聚了众人希望的“仙田”。
“此仙粮虽易生长,却也需精心照料。贫道这一走,不知何时能回,这片仙田……”
扶苏立刻会意:“道长放心!我己经留下蒙平将军和十名锐士守护此地。此外,这位大壮兄弟,我看他老实可靠,对仙粮种植也颇为熟悉,不如就让他留下,随蒙将军一同照料仙田,道长以为如何?”
这正合清玄之意!
大壮留下,他就能遥控指挥,确保这第一片试验田不出问题。
他对大壮招了招手,郑重其事地嘱咐道:“大壮,仙粮事关重大,我不在之时,你要勤勉看护,凡事多听蒙将军吩咐,若有不明之处,可记下等我回来……或者托人捎信。此乃功德无量之事,莫要懈怠。”
大壮被委以重任,激动得脸膛发红,用力点头:“道长放心!俺一定好好看着!谁敢动仙田一根草,俺跟他拼命!”
蒙平在一旁也抱拳道:“仙师放心,有末将在,定保仙田无虞!”他对这能亩产千斤的仙粮也是十分好奇和期待。
解决了后顾之忧,清玄又提出了第二个“小小的”要求:“公子,贫道平日修行炼气,偶尔也需炼制些……辅佐修行的‘外物’。此去咸阳,若能寻得一些矿石金铁、硫磺硝石之类,以及精巧的铜炉、陶釜,或可炼制些许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嗯,养生丸,或对陛下龙体亦有微补之效。”
他这话半真半假。
矿石金铁他是真的需要,想试试能不能搞点土法炼钢,或者至少改进一下农具。
硫磺硝石更是好东西,用途广泛(从制作黑火药到肥料、消毒)。
至于铜炉陶釜,则是为将来的“化学实验”做准备。
至于养生丸……到时候随便用点枸杞红枣搓几个糊弄一下得了,重点是把原材料搞到手!
扶苏闻言,眼睛一亮。
这位清玄道长不仅有仙粮,竟然还懂得炼制丹药?
虽然父皇之前因为方士丹药吃了不少苦头,但若是真有能强身健体的养生之物,自然是极好的!
他立刻答应下来:“道长放心!需要何物,尽管列出清单,待抵达咸阳,我一定为道长备齐!”
清玄心中窃喜,要的就是这句话!
他也不客气,当即找赵文要来笔和……嗯,还是竹简吧,他那纸太费墨(炭笔也不经用),歪歪扭扭写下了一长串自己认识的矿物、金属名称以及所需的器具。
赵文看着那份清单,眉头越皱越紧,觉得这道士要的东西实在古怪,不像是正经炼丹所需,倒像是……铁匠铺和采石场的采购单?
但他没多问,只是默默记下。
一切安排妥当,扶苏一行人,加上“被迫同行”的清玄,终于踏上了前往咸阳的路。
清玄没有独立的马车,而是和那位看起来不太好相处的赵文同乘一车。
马车缓缓启动,清玄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破败的山神庙和庙后那片充满希望的绿意,以及站在那里用力挥手的大壮和神情肃穆的蒙平等人,心中百感交集。
“咸阳……我来了。希望这趟副本,难度别是地狱级的……”
他在心里默默祈祷着。
坐在对面的赵文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清玄道长,方才听闻道长谈及仙粮储存之法,颇有见地。文有一事不明,想向道长请教。”
清玄抬眼看向他,这位看起来很严肃的文士,此刻眼中带着浓厚的探究意味。
“赵先生但说无妨。”
赵文沉吟道:“依道长所言,此二物产量如此之巨,若推广开来,一时尚可,日久之后,土地之力是否会难以为继?古语有云,地力常养而后用。若连年耕种此等‘耗地’之物,恐非长久之计。”
清玄心中一凛。
厉害啊!
这家伙居然能想到轮作和地力损耗的问题!
这可比后世某些只管产量不顾可持续发展的强多了!
看来秦朝的聪明人确实不少。
他不敢怠慢,连忙将自己那套“道家理论”搬了出来:“赵先生所虑极是。天地万物,皆有阴阳消长,动静平衡。土地亦然。若一味索取,不予回补,则地气枯竭,灵脉断绝,仙粮自然难以为继。”
赵文追问:“然则,如何回补?”
清玄微微一笑,抛出了“科学种田”的诱饵:“其法有三。其一,轮替也。可将土地分为数块,今年种玉薯,明年便改种菽(大豆)或者黍稷,令地气得以轮转恢复,此所谓‘动静相生’;其二,滋养也。可收集人畜粪尿、枯草落叶,堆积发酵,化作‘地肥’,施于田亩,以补地力,此所谓‘反哺归元’;其三,固本也……”他开始结合自己了解的农业知识,融入道家哲学的包装,深入浅出地讲解轮作、堆肥、甚至简单豆科植物固氮(当然不能说固氮,只能说是“聚拢土之精气”)的道理。
赵文听得是目瞪口呆,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恍然大悟。
清玄说的这些,有些与古老的农耕经验隐隐相合,但更多的是闻所未闻的新奇理论,偏偏又似乎能自圆其说。
尤其是那“堆肥”之法,将污秽之物化作滋养庄稼的宝贝,简首是匪夷所思,却又让他隐隐觉得可行!
一番长谈下来,赵文对清玄的看法大为改观。
他不再仅仅将清玄视为一个拥有奇特作物的方外之人,而是开始真正将其看作一个……或许在“农事”和“格物”之道上有着惊人见解的智者。
虽然那些“道家”术语他还是觉得有些故弄玄虚,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让他受益匪浅。
清玄也暗自松了口气。
看来自己的忽悠大法,配合一点真材实料(现代常识),效果还不错。至少,先把这位看起来最难搞的文士给初步稳住了。
马车颠簸向前,窗外的景物缓缓后退。
清玄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实则在脑海里疯狂构思着抵达咸阳后的生存策略。
忽悠始皇帝的第一步……
嗯,或许可以从改进他的马车减震系统开始?毕竟这路,也太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