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47章 坤舆图引思潮涌,格物门下暗流生

第47章 坤舆图引思潮涌,格物门下暗流生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6250
更新时间:
2025-05-14

那幅《大秦坤舆万国全图》所带来的震撼,并不仅仅局限于始皇帝一人。

当这幅描绘着远超秦人想象的世界图景的消息,通过参与朝会的官员和宫中侍从的口口相传(虽然地图本身被严格保密,只有极少数核心人物得见全貌),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咸阳城的上层社会激起了更为深邃的思潮涌动和截然不同的反应。

一部分思想开明、富有进取精神的官员和年轻士子(尤其是那些倾向于法家、纵横家,或者对清玄“格物学”本就感兴趣的人),对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鼓舞。

世界如此广阔,意味着大秦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

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支持李斯、扶苏等人推动的各项改革和建设计划,认为只有不断提升国力,才能真正实现“囊括西海,并吞八荒”的宏伟目标。

甚至有人开始私下里讨论,是否应该效仿古之先贤,派遣使者,携带大秦的丝绸、漆器、甚至“格物司”新产的玻璃器皿,去探索和联络那些地图上“可能存在”的遥远国度?

一股对外扩张和探索的热情,开始在帝国的精英阶层中悄然萌发。

然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思想保守、固守传统、或者利益与现有格局深度绑定的旧勋贵、宗室以及部分儒家博士官,则对此感到了深深的不安甚至恐惧。

在他们看来,这幅图所描绘的“蛮荒之地”和“化外之民”,不仅虚无缥缈,更可能动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正统观念,扰乱人心。

他们更担心,皇帝和朝廷若将过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这种虚无的“开疆拓土”幻想中,必然会忽略眼前的民生疾苦和礼法教化,重蹈当年六国争霸、兵连祸结的覆辙。

“清玄此图,耸人听闻!恐为上古方士欺世盗名之作!”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宗室在私下场合忧心忡忡地说道。

“天下之大,莫过九州。陛下只需守好中原之地,施以仁政,足矣!何必贪图那化外蛮荒?此非圣王所为,乃霸主之欲也!长此以往,国必危矣!”

更有甚者,将此图与之前的“掌心雷”、“仙粮”等联系起来,认为清玄正在用各种“妖术”和“异端邪说”,蛊惑君心,扰乱朝纲,其最终目的难以揣测,必须加以警惕和限制。

一时间,咸阳城中,围绕着这幅神秘的地图和其引发的“世界观”问题,各种明里暗里的争论、揣测和攻讦不断上演。

清玄这位地图的“创作者”,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许多人眼中那个搅动大秦风云、带来不确定未来的关键人物。

对于外界的这些纷纷扰扰,清玄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淡定和超然。

他深居简出,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格物学府”的教学和“格物司”的技术研发之中。

他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任何过于激进的言论或行动,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

他需要做的,是继续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来证明“格物学”的价值,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时代的思想。

“格物学府”内部,学习和研究的氛围则更加热烈。

学员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开始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数理组在赵文的带领下,不仅熟练掌握了十进制运算,还开始尝试运用简单的代数和几何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精确计算工程土方量、优化机械传动比、甚至尝试绘制更精确的天文运行轨迹图。

赵文甚至开始着手编撰更详细的《数理启蒙》,试图将这些“仙文秘数”解释得更符合秦人的理解习惯。

材料组在芸娘的细心指导下,对各种矿石、金属的冶炼和提纯技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不仅能稳定地生产出性能更优的改良钢铁,还在尝试炼制更高纯度的铜、锡、铅等金属,并探索它们的合金特性(比如青铜配比的优化)。

在玻璃方面,他们己经能烧制出更薄、更透明的玻璃片,虽然离真正的平板玻璃还有距离,但己经开始尝试将其小规模地应用于灯罩和简单的光学仪器(如放大镜)上。

芸娘本人,则对植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系统地研究各种植物的药用成分和提取方法(虽然还停留在浸泡、煎煮、蒸馏等层面)。

机械组在公输墨这位天才的引领下,简首成了一个“发明家”的乐园。

他们不仅完善了曲辕犁、独轮车等农用和运输器械,还在水力利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成功制造出了几台可以用于驱动风箱(提高炼铁炉效率)或者带动石磨(提高粮食加工效率)的水力转轮!神臂弩的改进也在稳步进行,虽然距离量产还有距离,但其核心的复合弓臂制作工艺和弩机结构己经基本定型。

公输墨甚至开始构思更复杂的联动机械,比如能连续发射的“连弩”(虽然还只是个想法)。

生化组则继续专注于“仙粮”的良种选育和推广。

大壮带领着学员们,在学府的试验田里尝试各种不同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巧,并开始有意识地筛选和培育那些表现更优异(更高产、更抗病、口感更好)的土豆和红薯品种。

堆肥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开始向上林苑和周边一些官田推广。

卫生防疫知识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至少在学府和“格物司”范围内,“勤洗手、饮开水”己经成为了共识。

清玄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格物”力量,心中充满了欣慰。

这些年轻人和匠人们,就像一颗颗被点燃的火种,正在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学府内部也并非一片祥和。

随着学员数量的增加,背景来源的复杂化,一些问题也开始逐渐暴露。

首先是理念的冲突。

有些学员虽然学习了“格物学”,但骨子里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他们在面对一些与经典记载相悖的现象(比如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传统药方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时,会产生困惑甚至抵触。

也有学员过于迷信“仙师”的权威,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将清玄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反而阻碍了创新。

其次是资源的竞争。

学府和“格物司”虽然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但资源终究是有限的。

不同研究方向之间,为了争取更多的经费、材料和人手,难免会产生一些良性(有时也是恶性)的竞争。

比如炼钢作坊和玻璃作坊都想优先使用新式的高温窑炉;机械组想要更多优质的金属材料来制造精密构件;生化组则需要更多的土地和人力来进行育种和农业实验。

如何平衡各方需求,合理分配资源,成为了赵文和清玄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再次是保密与开放的矛盾。

“格物学”中蕴含的许多技术,尤其是涉及军工(如炼钢、神臂弩、异火)和可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如玻璃、造纸)的技术,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如何既能保证这些技术的安全可控,防止外泄(特别是防止被敌对势力或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又能适度地开放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和人才的培养?这其中的尺度极难把握。

清玄不得不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少数可靠的核心弟子手中,并加强了学府和作坊的安保措施。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识的自由流动。

最后,也是最隐蔽的,是来自外部的渗透和内部的分化。

清玄几乎可以肯定,无论是赵高的残余势力,还是那些反对派,甚至可能包括李斯或者宫廷本身,都在试图向学府和“格物司”内部安插眼线,或者拉拢腐蚀学员和匠人。

一些关于学府内部的小道消息和负面传闻开始在外面流传,虽然暂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但清玄知道,这只是开始。

如果不加以警惕和有效应对,内部的堡垒很可能被从外部攻破。

清玄意识到,他不仅要当一个“科学家”和“教育家”,还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和“政治家”。

他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奖惩机制,加强思想引导(用他的“格物道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时也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清除内部的隐患。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真的能驾驭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应对好这波诡云谲的局面吗?

他站在格物学府新建的简易“观星台”(用木头搭建的高台,上面放着一个他指导制作的、极其粗糙但能勉强使用的望远镜雏形)上,眺望着灯火璀璨的咸阳城和远方巍峨的宫阙,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充满了沉甸甸的忧虑。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