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的一声令下,丞相李斯的雷厉风行,《大秦仙粮推广试行章程》便如同一道道加急的符诏,迅速传遍了关中地区的各个郡县。
一场规模浩大的农业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然而,正如清玄所预料的那样,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咸阳城里的权贵们或许被“仙宴”所折服,但到了真正要落实到田间地头,触及具体利益和固有观念时,各种问题便暴露了出来。
在靠近咸阳的某个大县——杜县,县令收到推广章程后,面露难色。
他召集了县里的主要官吏和几位有影响力的大地主商议。
“诸位,”县令拿着那份盖着丞相大印的章程,眉头紧锁,“朝廷有令,明年开春,需在本县推广种植‘仙粮’至少三千亩。此事关乎重大,陛下和丞相都盯着,若有差池,你我乌纱难保啊。”
堂下顿时议论纷纷。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乡绅模样的地主率先发难道:“县尊大人,非是我等不愿遵从朝令。只是这‘仙粮’,我等闻所未闻,虽听闻其产量惊人,但……其性如何?是否会损耗地力?万一耗尽了地肥,以后连粟麦都种不成了,岂非得不偿失?”
另一位看起来颇为精明的官吏也附和道:“正是。且不说地力问题,这仙粮如何种植?如何留种?如何储存?皆是我等未知之事。那‘护国仙师’虽在上林苑试种成功,但上林苑乃皇家之地,水肥皆足,岂能与我等寻常田亩相比?万一引种之后水土不服,收成寥寥,不仅白费功夫,更耽误了明年粮赋,届时如何向朝廷交代?”
“更何况,”
山羊胡地主压低了声音。
“如今关中粮价尚稳,若大量种植此物,产量暴增,必然导致粮价大跌。我等世代以耕种粟麦为生,若粮价跌了,岂不是……”他没说完,但意思不言而喻。
县令听着这些质疑和担忧,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他知道这些人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朝廷的命令又不能违抗。
就在这时,清玄带着赵文,在少量禁军的护卫下,也抵达了杜县。
他是奉了李斯和扶苏之命,前来“巡视指导”仙粮推广的准备工作的。
清玄的到来,让县衙里的气氛瞬间一变。
这位传说中能引动雷霆、点石成金(玻璃也被传成了点石成金)的“活神仙”亲临,县令、官吏、地主们哪里还敢怠慢?
一个个都恭恭敬敬地上前拜见。
清玄没有摆什么架子,只是简单寒暄了几句,便首入主题:“诸位对仙粮推广,似乎尚有疑虑?”
县令擦了擦额头的汗,连忙将刚才众人的担忧复述了一遍,言辞恳切,希望能得到“仙师”的解答。
清玄听完,微微一笑,并不生气。
他知道这些疑虑是人之常情,堵不如疏。
“诸位所虑,贫道……呃,本仙师己知晓。”
他气定神闲地说道。
“地力损耗之说,无需过忧。本仙师自有‘轮转五行,滋养地脉’之法(指轮作和堆肥),届时自会传授。水土不服之忧,亦属多虑。仙粮本是天赐,适应性极强,上林苑能种,关中之地自然也能种。至于种植、储存之法,本仙师己编撰《仙粮种植要略》图册(用他改良的纸张和简易雕版印刷了一批),稍后便会分发,其中要点,一目了然。若有不明之处,朝廷派遣的农官和‘格物司’匠人亦会亲至田间指导。”
他三言两语,先是用“仙法”安抚了众人对地力和技术的担忧。
然后,他话锋一转,开始祭出“利诱”的大招。
“诸位可知,陛下与丞相为何如此重视仙粮推广?”
清玄目光扫过众人。
“非为他哉,实乃为国为民,更为诸位自身之利也!”
他让赵文展开一份简报(同样是用数字和图表绘制),将他在丞相府算过的那笔“经济账”又给众人算了一遍——碾压式的产量优势,多样化的用途,官府的高价收储保障……
“……也就是说,”
清玄加重了语气。
“同样一块地,种植仙粮,不仅自家吃穿不愁,富余的粮食卖给官府,其收益,将数倍于种植粟麦!朝廷己明令,首年种植者免赋,次年、三年减半!如此厚利,诸位还在犹豫什么?”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当然,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朝廷鼓励先进,亦不会姑息落后。若有积极推广仙粮,成效卓著者,自有奖赏。若有人……心存侥持,故意推诿,甚至暗中阻挠,陛下天威,丞相法度,亦非摆设!”
恩威并施!
巨大的利益诱惑,加上明确的政策支持(免税、官府收购),再配合上一点隐晦的警告(不听话后果自负),立刻让在场大部分人的心思活络了起来。
是啊!亩产几千斤!
收入翻几倍!
还能免税!
傻子才不干啊!
至于粮价下跌?
那是将来的事,先把眼前的实惠拿到手再说!
而且有官府收储托底,也跌不到哪里去。
那个山羊胡地主第一个转变了态度,拱手道:“仙师所言极是!我等凡夫俗子,目光短浅,险些错失天赐良机!我愿带头,将家中一半良田改种仙粮!”
“我也愿意!”
“请仙师放心!我等定当竭力推广!”
有了第一个带头的,其他人纷纷响应。
县令见状,也是长舒一口气,连忙表示一定全力配合朝廷政令。
清玄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光靠一次谈话还不够,后续的监督和技术指导必须跟上。
但他己经成功地扭转了局面,将推广的阻力转化为了动力。
接下来几天,清玄又走访了关中几个重点推广的郡县。
所到之处,几乎都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疑虑,宣讲政策,展示《仙粮种植要略》图册(这图文并茂的“说明书”效果极好,比单纯的口头传授强多了),并将重点放在算清“经济账”上。
在他的亲自“巡视”和“仙师”威名的加持下,关中地区的仙粮推广工作,终于步入了正轨。
各地官府开始积极登记愿意试种的农户,分发从上林苑精心培育出来的第一批土豆种薯和红薯种苗(数量有限,弥足珍贵)。
朝廷派遣的农官和“格物司”匠人也开始奔赴各地,进行技术指导。
一时间,整个关中大地,都掀起了一股讨论和准备种植“仙粮”的热潮。
虽然仍有零星的质疑和不解,但大势所趋,己经无人能够阻挡。
清玄站在田埂上,望着那些正在被开垦、准备迎接新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至少,他己经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打开了一扇通往温饱、甚至可能通往变革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