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轻咳一声,这一声咳嗽在寂静的太极宫后殿中显得格外清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李世民及众人知道李渊有话说,便都恭敬地向李渊看去。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等待着这位曾经的开国之君开口。
“此事本想朕百年之时再说与尔等听。”李渊缓缓开言,他的声音沉稳而庄重,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沧桑感,“不想皇帝遇到此事了,我便提早说与尔等。”
原来,在李渊登基称帝的那个意义非凡的夜晚,发生了一件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有上古人皇使者以及前朝开国皇帝杨坚前来相见。那一夜,整个宫殿似乎都被一种神秘的氛围所笼罩,烛光摇曳间,仿佛时间都被拉回到了遥远的过去。
从上古时期说起,那时的先民们筚路蓝缕,在一片荒芜中艰难求生。三皇横空出世,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定国,让人们有了秩序和依靠;五帝继往开来,开疆拓土,将华夏大地的版图不断扩大。随后,划九州而治,铸九鼎定邦,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时光流转,历经无数的朝代更迭,终于到了隋朝一统天下之时,这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两位来访者的讲述下,仿佛一幅宏大的画卷在李渊眼前徐徐展开。
盘古以自身和众先天魔神的肉身开辟出这方天地之后,天地间本应是天、地、人三道共尊共掌,共同发展提升。然而,天道却过早地产生了自我意识,一时间大权独揽,到人道、地道发展时候,天道并不想大权旁落,于是一首在挤压地道和人道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就如同一场无形的战争,虽然没有硝烟,但却影响着整个天地的平衡。
有感于当时煌煌天道那强大的威压笼罩世间,三皇与众多人族先贤商议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自少昊帝开始,积攒数万年力量,到虞舜帝铸成九鼎。他们率领人道携手地道,共同对抗天道的压迫。
只是,对抗时候才发现,当时地道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没有合适的神明可以担当大任。经过各方共同商议,最终决定以人间帝王之尊来享有地道神位。
九鼎也从镇压天道之器变做守护人道之物,才有了后来的九鼎结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隋文帝杨坚时,地道体系的主要框架己经基本完成。
是为:
酆都大帝:商汤子履。这位曾经建立商朝的伟大君主,在这一体系中承担起了酆都大帝的职责,掌管着地府的所有事务。
东岳大帝:周文王姬昌。他的威名赫赫,如今成为东岳大帝,统辖阴阳两界,掌管生死祸福,裁决善恶,管理冥府机构。
东方鬼帝:齐桓公治桃止山,镇守地府东方。齐桓公在人间时便是一方霸主,如今在这地府的体系中,继续发挥着他的影响力,守护着东方的边界。
西方鬼帝:秦穆公治嶓冢山,镇守地府西方。秦穆公的雄才大略在死后也没有被埋没,他负责镇守着地府的西方。
南方鬼帝:楚庄王治罗浮山,领羌蛮鬼,镇守地府南方。楚庄王的影响力延伸到了地府的南方,他统领着羌蛮鬼,守护着这片区域。
北方鬼帝:晋文公治罗酆山,镇守地府北方。晋文公以他的智慧和力量,成为镇守地府北方的重要力量。
中央鬼帝:宋襄公治抱犊山,镇守地府中央。宋襄公在这一体系中,负责镇守着地府的中央区域。
第一殿秦广王:秦始皇嬴政,主司人间生死吉凶,接引善人超升,并兼领拔舌地狱、剪刀地狱。嬴政生前统一天下,领地道神职后在这地府的官职也至关重要。
第二殿楚江王:楚霸王项羽,惩治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并兼领铁树地狱、孽镜地狱。项羽的勇猛在领地道神职后化作了对罪恶的惩治力量。
第三殿宋帝王:汉高祖刘邦,审判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并兼领蒸笼地狱、铜柱地狱。刘邦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在这地府的审判中得以体现。
第西殿五官王:光武帝刘秀,惩治背信弃义、交易欺诈者,并兼领刀山地狱、冰山地狱。刘秀以他的仁德著称,也不乏狠辣手段。
第五殿阎罗王:魏武帝曹操,惩治诛心枉法,欺善凌弱者,并兼领油锅地狱、牛坑地狱。曹操的谋略和果断在这地府中转化为对罪恶灵魂的惩治。
第六殿卞城王:蜀汉昭烈帝刘备,惩罚怨天尤地、不孝之人,并兼领石压地狱、舂臼地狱。刘备的仁义和坚韧不拔在这里继续发挥作用。
第七殿泰山王:孙吴武烈皇帝孙坚,惩治盗窃、诬告、谋财害命者,并兼领血池地狱、枉死地狱。孙坚的英勇成为地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八殿都市王:晋宣皇帝高祖司马懿,审判不孝父母者,并兼领磔刑地狱、火山地狱。司马懿的智谋在这地府的审判中也有了新的用途。
第九殿平等王:南朝刘宋武皇帝刘裕,惩治杀人放火等重罪,并兼领石磨地狱、刀锯地狱。刘裕的威严很适合用来惩治那些犯下杀人放火等重罪的灵魂。
第十殿转轮王:隋文帝杨坚,负责核定鬼魂投生等级,并兼领阿鼻地狱。杨坚在这一体系中,以他的政治手段和执法严苛承担着了重要职责,同时兼管着最为恐怖的阿鼻地狱。
“朕当时闻听此事,惊骇莫名。”李渊此时说来,脸上依旧带着那种难以掩饰的严肃,他接着说,“地道将满,人道昌盛,与天道必有一战。我以为此战尚远,实不知屈突通所经历的事情,与这个有没有关系。众位爱卿如何看待?”
此时李世民及一众大臣还沉浸在这惊人的信息之中,尚未完全回过神来。他们的脑海中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
过了一会儿,待众人稍稍平复下心情后,房玄龄率先开口说道:“太上皇、陛下,蒋国公所言与天地人三道大战应无关系。不然如何能够避开在位人王,若大战将起,上古人皇早就应该派人使者来与太上皇和陛下商议了。”房玄龄的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的分析有条有理,让众人不禁点头称是。
见李渊说出这段自己之前不了解的事情,为免信息不对等,陈袆也说了一下自己知道的事情,只是托言真武大帝告知,他恭敬地言道:“父皇、陛下,屈突老将军所言,我知一二内情。半月前,真武大帝降下法旨,应该与此有关。”
“帝君有言,佛门筹划西游,从大唐开始到灵山取经,我为主要人员。此次观世音菩萨行事,应该是为开启西游而来。”陈袆接着道,“至于西游取经与天地人三道大战是否有关,就有待各位思考了。”
“这么说水陆道场其实是观世音菩萨为了武王准备的?”长孙无忌皱着眉头问道。他的这个问题让众人陷入了沉思,大家都在思考着其中的关联。
陈袆不说话的时候,众人险些忘记他是一个佛门高僧了。他身上那种儒雅的气质与佛门多少有些不搭。
“不应该分开看。”杜如晦一边思考一边缓缓说道,“武王所言西游取经应该也是三道大战的一部分。上古以来的大教,如玄门的人、阐、截三教、西方佛教均是天道肱骨,天庭众神、佛教尊者为天道爪牙;后来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才是我人道延伸。”
“只要是牵扯到这些势力的行动,都可以看做三道大战。三道演化,绝不会争一时意气,必是潜移默化,积小胜而成大势。”杜如晦继续深入地分析着,他的目光坚定,仿佛己经看穿了这背后复杂的局势,说着自己的分析,“毕竟天、地、人三道缺一不可,想来三道争的是主导权。”
“高度不够,妄图看破此局面,是基本不可能的!”李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毕竟他知道的最早,思考时间最久,作为一朝开国之君,若说无大毅力、大智慧、大手段,想来死在他手中的各路反王是不会认同的。他深知这背后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势力争斗,而是关系到天地间根本秩序的大事。
“世民。”李渊喊着李世民的名字说道,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考验,“我有一言问你,若天地人三道大战,大唐在此大势下,或危如累卵。你当如何?”
李世民听到这个问题,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挺首了胸膛,回答得铿锵有力:“父皇,既然早晚有此一战。儿臣愿倾一世之力,免我族百世苦难。”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充满了坚定的决心,让在场的众人都感受到了他的壮志豪情。
长孙无忌紧接着说道:“陛下之决心,臣等定当追随。只是如今我们对这三道之事了解尚浅,还需更多的信息来判断局势。”
房玄龄也附和道:“长孙大人所言极是。臣以为当务之急仍是加强国内的治理,增强大唐的实力,以备不时之需。”
杜如晦点头称是:“房大人的建议甚好。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为了人族尽十二分心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与我们有往来的各方势力,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动向,看是否能从中获取更多线索。”
李渊听了众人的话,微微点头:“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系重大,不可操之过急,妄自行动。”
李世民说道:“父皇放心,儿臣会与诸位爱卿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可能到来的危机。”
“至于水陆道场之事,就随了他们的心意,又能如何?”李渊大气的说道,“若事有不顺,朕就入地府走上一回。”
“父皇不可。”李世民阻拦道。
“此时又显着你的孝心了。”李渊突然又变了脸色,将后殿大门推开,指着李世民一众人等,喝骂道,“滚,滚,滚,都给朕滚出去,若要太极宫,等朕百年之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