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者为先,学习不分前后,学到了就是本事。”
这句话不仅听在孩子们的耳朵里,连站在晒谷场边上的老秀才刘颖方,赶车的赵从,还没从车上下来的李大成,听到了,也都沉思不己。
刘颖方静静地立在一旁,目光深邃而悠远,这些年他在这小村子里传道授业,虽是倾尽心力,却也深知教学的局限,如今晴姑娘带领的新学,那些数学、拼音,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陈旧的庭堂。
曾经,那八九个孩子便是他全部的希望与寄托。
而晴姑娘的那些从未听闻的新学知识,他虽未反对,却也心存疑虑,“达者为先,学习不分前后”这句话,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那扇久闭的门。
或者说其实在更早之前,那扇门就开了一道缝的,只是那时他不自知而己。
那丫头规定的早上两小时早读自习,让三个班的班长轮转领读,辰时三刻(8点)由他来教习儒家经典,整整一个上午,她从不干涉自己的教学,甚至用笔都要求毛笔书写,而她下午的教习,则是换回炭笔,说是更方便计算,孩子们也都逐渐习惯这样的安排。
以前几个孩子上课嬉笑打闹是常态,对夫子的话更是想听就听,屡教不改几次后,他就逐渐习惯了,可是啊,那丫头只上两次课就把一个村都改变了。
他不禁思索,自己坚守多年的教学,或许过于循规蹈矩,新学看似打破常规,实则为孩子们开启了更广阔的天地,自己不应只是旁观者才对…
他目睹了那丫头对陈茵毫不吝啬的夸赞,那句“未来鲤河村学堂的先生中定有你的一席之地”时,心中犹如被投进一颗石子,泛起阵阵波澜。
往昔岁月,夫子 先生 身份多为男子所占据,虽无人明文规定,可习俗的力量根深蒂固。
那丫头的一番作为,似是一阵春风,要将这旧俗吹散。
他深知她此举对陈茵的意义非凡,那样的认可,就如同指引方向的明灯,赋予她与男子同等追求知识的、传授知识的机会。
研习圣贤典籍半生的刘颖方,自以为通透豁达,此刻却觉着见识短浅,呵呵自嘲一笑,眼神逐渐清明,既逢变革之机,破旧立新己是不可阻挡,并肩才能同行啊。
赵从的嘴角从王晴讲话时就是上扬的,甚至他还用眼神睥睨地看向李大成好几次,似在说我是义父,你只是师父,这是我闺女。
李大成也看懂赵从的眼神,那种得意,像是那丫头会抛弃他似的,哼,他小徒弟给的医术他都没时间研究,哪里想和赵从掰扯,低下头不想理他,心里却想着那丫头刚刚的话语,“达者为先,学习不分前后,能学到就是本事”,对啊,一本书厚 字小 的医术就够他学习一辈子了啊。
大清早的,就是一顿鼓励的彩虹屁,娃儿们兴奋至极,王晴再接再厉,从挎包里拿出写好的诗稿纸张,分给三个班的班干部。
“今日重阳,我准备了一些诗词,准备今天傍晚让你们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来办一场诗词朗诵会,这既是你们学习的机会,也是你们在父母面前检验自己的时候,这次诗词朗诵会,可分班、分组,个人三种朗诵模式,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上场朗诵,只要你们愿意”。
“你们有一整天的时间,各班,各组,朗诵哪些,自行统筹,傍晚酉时,欢迎各位带上自己的父母,好好检验自己,到时我会让众人自由投票,分出朗诵会表现最好的,班级,小组,个人,等一系列的奖项,笔墨纸砚应有尽有,上次的七人的专用双肩书包,这次也会出现在奖励里,而且,得奖励的人将由自己的父母亲自给你们颁奖,你们说好不好啊,”
“好…”
“就要书包…”
“…”
呵呵,电工专用绿色帆布双肩包,几年都用不坏,这以后就 鲤河村第一希望小学 的标志了。
其实这段时间王晴早就发现娃娃们对,他们七人的专用帆布书包,情有独钟,每个没有书包的娃娃,都有让自己阿娘或阿姐仿制了同款的双肩包,只是颜色和质量参差不齐,就连王瑾王衿几次眼巴巴想要,王晴都没同意,而是让二姐王耽给他们缝了两个黑色的布包。
王晴的原话是:靠自己的努力拿到书包才是好汉好孩子,你们要给三姐姐长脸呀,这俩小不点,还真每日雄赳赳气昂昂,早起赶场上学,从不迟到早退。
“今日重阳,是思念亲人的日子,而我的父亲独自一人远在他处,我很思念他,所以就决定带上重阳糕去看看他,希望我傍晚回村时,能看到准备好的你们,你们说,能不能做到啊。”
“能,我们能…”
“…”
从叽叽喳喳到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王晴会心一笑,都是好孩子啊
接下来王晴就开始逐步给他们讲解,每一首诗词朗诵时该有的情感表达。
“背下来,时间可能不够,那你们就照着纸张朗诵吧,但朗诵也是有技巧的,首先你们要理解诗句 诗人,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写的这样的诗句,是高兴呢,还是忧伤呢,或者是豁达呢,朗诵不是照本宣科,是要有感情的,是要能让听者融入其中。”
“诗句分上阕 下阕,朗诵要 抑扬顿挫 感情,自己能先融入其中,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王维当时十七岁,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时,那种在重阳时对亲人的思念与寂寞…,还有这首《重阳.采桑子》诗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且了不起的人物,他写这首诗时正病重 身处逆境之时,但并未陷入悲观,反而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壮丽的景色…”。
王晴给他们一点点细说着朗诵技巧,众人也都听的认真,可有时候啊,就是会有疑问者发问。
“先生,唐诗宋词的这些名人,我们都有听过一些,可这位 毛泽东 被先生说是“一位伟大且了不起的人物”,可我却从未听说过。”
发问的正是在学堂读了多年书的 15岁的王成,他是老里长的孙子,也是三班的班长。
15岁正是好奇且寻觅的年纪,他不止西书五经儒学经典学的比人优秀透彻,新学也积极响应,不甘落后,是个人才,也算是老秀才刘颖方最满意的学生,是人才王晴就舍得给予鼓励。
王晴思索了一下,想想该如何说起,既要要简短明了,不拖沓时间,又要不埋没了伟人风采。
思绪整理一下,王晴抬起头粲然一笑。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