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 第25 章 团圆(一)

第25 章 团圆(一)

加入书架
书名:
病逝后,带着系统在古代长命百岁
作者:
一朵幸运花
本章字数:
5034
更新时间:
2025-02-12

夜色如洗 苍穹之上,皓月渐盈,星点稀疏,伴月而明,不夺其华。微风拂面,桂香隐隐,一派祥和宁静之景,仿佛空气都在期盼着中秋佳节的团圆和美满。

阳光悄悄探探进窗棂,睁开眼,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特有的温馨与甜蜜,混合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远处隐隐传来孩童们欢快的追逐笑闹声 和偶尔传来的鞭炮声,为这传统的节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

王晴起床走到院中,他爹已经生好了炉子,上边也暖着热水,洗漱过后,王晴开始了今天的早食。

照例先蒸上一锅芋头和几个鸡蛋,拿出饺子皮 猪肉和蔬菜,准备早食包饺子,加上昨傍晚拜的义父,可就有五个人的早食要准备了,咚咚咚的剁肉馅的声音,在这清晨有节奏地响起,声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而温暖的幸福。

芹菜猪肉馅的饺子包了好几盖帘,下锅煮起,再调上一碗油醋汁,等白胖的饺子两浮后开始分装成两个食盒,提起其中一个食盒,登登几下就上了靠墙的梯子,正好看见赵从在扫院子。

墙头小姑娘甜甜一笑“义父,吃早食了,今天是芹菜肉馅的扁食,你尝尝”。

赵从提着食盒,听着小姑娘忙碌的声音,枯寂的心间如探进了一缕晨光,他望了望高高的院墙,若有所思。

王晴提着食盒走出前堂,就看到了隔着十几米远处李家草药铺门口她爹正跟着她师父在练习八段锦,可以看的出老爹的手脚动作,没有师父看上去的那么流畅和协调,此时刚好处在收功阶段收势,看到闺女提着食盒走过来,她爹连忙挥手打招呼,似在说 闺女 瞧着爹爹练得还行吧,她也很给面子地给他爹竖了一个大拇指。

李大成都看不下去了,就这几个动作,练了一早上,还得瑟个啥哟,还是小徒弟好,早食就送过来了,搓搓手,赶紧接过她手里的食盒。

“师父,是芹菜肉馅的扁食,你尝尝看”。

李大成本就好一口吃食,这小徒弟餐餐饭食都不一样,真是有心了,多少年了 每日饭食都是应付着过来的,现在有个贴心的小徒弟就是好啊。挥手让他们父女两人快一点回去吃饭,他也乐呵地提着食盒进屋去了。

回到自家院子里,王晴重新下了一份饺子进锅,嘱咐她爹洗漱完了就开始吃早食了。

昨天和二叔二哥他们两人,商量了今天一起回鲤河村老宅过中秋的,一会等二叔家的骡车过来一起走,还有就是王晴在考虑怎么叫上师父和义父两人一起回村里过中秋去,就怕他们不愿意,王晴收碗的时候还凑到师父和义父面前,细细询问了一番,不出意外,他们都拒绝了。

给出的理由差不多都是,身体吃不消,出门不方便,等你回来再聚之类的 ,王晴想到老宅房屋也不够住,来回折腾也太辛苦,就随着他们了,只是给他们两人准备了足够两三天吃的几种点心和当季水果。

王晴给出的来源就像月饼一样,李大成的反应是我就知道,赵从则是呵呵。

半晌午两辆骡车出现在王晴家的铺子门口,王晴和老爹也租了骡车早就等着了,双方一碰头,王晴就自觉地歪在二婶刘氏的车厢里,开始一起向鲤河村方向走去,要耗时一个时辰呢。

二婶是有好长时间没回老宅了,搂着王晴一路上叙说着曾经在鲤河村的点点滴滴,什么她们三妯娌曾经一起去后山打柴啦,三个女人还一起比谁挑的柴多啦,比谁的柴火捆绑的更结实啦,说她们三妯娌做的事一般男人都比不过啦。

说四婶别看最是年轻,也是最要强的,性子急,手脚快,力气也大,总是不服输和比两个嫂子比。

说大姑读过书,说话做事都有讲究,礼多的很,就是嗓门大,大老远就知道她回来了。

王晴也一路仔细听着这些从没听过的故事,原来他们老王家女人强悍是有传承的,个个都了不起呢。

听得出来,二婶也很是怀念曾经在老宅的日子,自谋生路的这些年,兄弟妯娌的也都是聚少离多,像这样全体回老宅的事这些年来还是第一次,虽说男人都没有细说,但她知道肯定是对家庭好就行了,多问无益,免得吵嘴闹心。

时间就在这样絮叨中,瞌睡中,悄然而过,到达鲤河村时已经是正午了,家家都是炊烟袅袅,村口的大柳树下是村子的交流中心,有老人唠嗑声,孩童追逐声,渐渐呈现,三辆骡车的进村,也更是招来了村落里议论的热闹。

“这是谁家的后生回家过节了吧”。

“三辆骡车呢,可不便宜,租一趟都要几十上百个钱呢”。

“看方向,是往上坝老王家去的,是姜婆子的儿子们回来了吧”。

“上坝老王家儿子多,都有钱,这回又够姜婆子得瑟了”。

从热闹嘈杂中穿过,他们都默契地没有掀帘子,不是不想理人,是长时间离家,七大姑八大姨的话太多,唠嗑起来时间不够,都快到家了,不想再浪费时间,还是早一点见到自家亲人为好。

车子到了王晴家门口时,竟然发现门上上锁了,大伙就知道肯定是都去老宅了,车队也就没有停留,直接朝老宅走去。

其实她家离老宅也就离着五六家的距离,且中间只有两家有住人,二叔和四叔的房子还排在中间,只是多年没有人住,虽不残破,但长时间没人气,也会残影视觉。

二婶感慨地说忘记了前两年是几月回家看过房子,没有漏雨,定是老三给捡过瓦片之类的话。

最靠近老宅的另两户人家,也早早都搬到村口方向去了,毕竟那里才是中心位置,而她们家在村尾边上,山坡边上用水不方便不说,水田也远,家家户户的水田都在沿着河道两边,毕竟水源才是庶民生存与繁衍的基础,逐水而居是人的天性。

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两亩田才够养活一个人,鱼米之乡自然水田才是庶民的首选,王晴家就三亩水田,其它的都是坡地,这些也都是从老宅分离出来的,当初老宅人多田不多,只能这样分,后来是都在外谋生活,田地更是被佃给同村的人种着,如今叔伯几家人相聚,也定会重新布置吧。

骡车到老宅院墙边时,屋里的几个小孩都跑出来了,最前面的王瑾更是蹦跳着跑到车前“爹爹,三姐,你们回来啦”。

看到后面车子上下来的二叔一家人,尤其是看到王威,他的声音都小了好多“二叔,二婶,大哥,二哥,你们也回家了,我去喊奶”,说着就一溜烟跑走,嗬,这一辈的小孩都天生的畏惧王威,从小到大都是。

屋里跑出来的老太太,哎哟喂地叫着,大孙二孙都回家了,可不就是稀罕,这个摸摸,那个瞧瞧,哪一个都是俊小伙。

“都长大了,长高了,快进屋,正煮午膳呢,吃食都准备的足足的事,走,奶领你们进去”。

(家长里短是过程,不要恼哦,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七,回乡里了,发现老人又苍老了不少,此时想起了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真的,我这人念乡的很,不知道是不是八零后九零后是不是都这样念乡,再过五十年,估计倔强的零零后们都不需要家乡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