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 第81章 治黄

第81章 治黄

加入书架
书名: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作者:
吃遍海陆空
本章字数:
4930
更新时间:
2025-03-02

很明显,五开蛮被当成杀鸡儆猴的那只鸡了,大明现在没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各地蛮族的叛乱上。

大明最大的外部威胁是北元、倭寇、亦力把里、元梁王等等,这也算是大明现在最主要的外部矛盾,按顺序解决后,大明短期外部矛盾就会减轻很多。

至于后面再刷新其他蛮族,那是以后的事了。

亦力把里要到洪武24年,才会在黑的儿火者汗即位后,派遣使臣千户哈马力丁朝拜朱元璋,现在准确点他们叫东察合台汗国。

但很明显,朱雄英不想他们只是个普通藩属国,虽然开发这里需要几十年的投入,可与其等600年后再开发,还不如他在洪武年就开始开发。

开发这片地方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越早越好。

毕竟这片神奇的地方养出来的海产品,是真的挺好吃的,朱雄英很怀念。

他肯定不是为了那里的娜扎和热巴们,毕竟他才三岁。

五开蛮胆大地杀了武将过兴,那是在打朱元璋的脸。

这次行动,杨仲名刻意把附近蛮族的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全都带在旁边。

让他们看到了大明现在的武力值,在攻打五开蛮的同时,把整个贵州都司地区的蛮族都恐吓一遍。

这些蛮族首领们看完明军的作战能力后,各个面露惧色。

其中一个峒主站出来说道:“大明圣威,我等愿诚心教导族人,誓死效忠大明。”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笑道:“或许这才是火器真正的作用。”

随后,朱元璋便下令安排一些天兵带人留下,教授蛮族先进的耕种和养殖技术,并且开始着手建立贸易通道。

另外,考虑到这时候各地的猛兽较多,挤压普通人的生存范围,朱元璋下令,各地开始清点附近猛兽数量,让张伟们根据科学方法估算一下。

如果猛兽确实过多,就安排雄英军去打猎,给当地民众清除一些猛兽。

朱雄英只能感慨:你们投胎早了,如果晚个七百年那妥妥滴是保护动物。

朱元璋从朱雄英身上,学到的最多的就是有投入才有回报,想要收获就得播种。

而且他还明白了,只要大明掌握这个时代的真理,投入资源在不影响大明运转的情况下,就算有人想黑掉大明的投资,也可以通过真理拿回更多的东西。

像什么自古以来之类的话,就非常适合现在的大明说。

7月的万亩现代化农场,放在了高州府(茂名),广东布政使司同样有不少蛮族,不过现在朱元璋知道海运的重要性,所以对这里的事情非常关注,一有什么苗头,就是强烈打击。

坚决不能让这里的乱,影响到大明的贸易收入,大明现在产盐数量己经超过国内需要,所以商人们就在朝廷的组织下,开始往外卖。

大明产出己经可以达到30万吨的盐,每人相当于10斤,而大明实际最多每人每年8.8斤。

细盐在这个时候,就是硬通货,尤其是其他国家没办法像大明这样快速增加产量的情况下。

大明出产的小镜子在外商那里卖爆了,大明自己的商人运出去卖的也赚大发了,他们是把镜子当金子在卖。

只是因为他们获得巨大的利益,也遇到了麻烦,还好有大明的士兵护卫,否则还真可能被这帮人给黑了。

大明的一部分商人,己经开始摆正身份,他们成为了明商,代表大明的半官商身份。

对于这样的人,朱雄英也是接受的,只要他们不瞎搞,按时足额交税,给他们一些利益也无妨。

秋天七月,平阳又因为旱灾,稍微闹饥荒,虽然有一个万亩农场在,朱元璋还是安排了救灾,并且免税,公田免租。

晋王难就难在这里,山西布政使司地理位置优越,各处天险一守,那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可也是因为这样,里面不管哪里有灾,都得他们先自己扛,外界想救援,没那么快。

同月,苏、松、扬、台地区海水泛滥,这真是一灾接一灾。

这对朝廷来说是极大的困难,因为每次都是要花费极大代价,才能让百姓挺过难关。

大明百姓太苦了,朱元璋常常在想,这样下去,得猴年马月才能让大明百姓彻底解决饿肚子的问题。

而且按照大孙所说,温饱温饱,解决肚子,还有保暖,然后还有住的。

解决了住,又要有精神享受。

人们的需求会不断进步,统治者也必须跟着进步。

有那么一刻,朱元璋只想好大儿和大孙快点长大,让自己歇歇。

朱雄英则:不想长大……

真正的聪明人,肯定是不想坐那个位置的,除非能当甩手掌柜还不会被杀。

刘禅:啊,对对!

8月的万亩现代化农场,放在了肇庆府(阳江)。

这些地盘

八月,朱元璋免除应天府、太平府、镇江府、宁国府、广德府等的秋收粮食税。

朱元璋不由又把目光放到了黄河治理上,现在不治理不行了,黄河夺淮以来,给首隶带来的损害太大了。

这些年黄河冲过来的泥沙,让整个首隶水患不断不说,就连京杭大运河也因此受影响,里面的泥沙越来越多,航行越来越困难,说不定某一天,京杭大运河就被堵上了。

毕竟每年16亿吨的泥沙,实在是太多了。

完颜构不敢打金,但敢决黄河。

张伟们在翻遍了后面的资料后,总算找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个能人,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潘季驯。

潘季驯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让黄河泥沙不再沉积在下游,而是随着淮河水一起冲入大海。

张伟说道:“潘季驯是这样做的,找到黄河和淮河的交界处清口,把在黄河东南的高家堰大坝加高加长加固,将淮河水截停。

后世在这里形成了我国的第西大淡水湖--洪泽湖。

等湖水水位涨的足够高,在清口开始放水,足够的水压,可以将黄河沉积的泥沙一起推走。

为了加强冲击效果,还得把清口的河道变窄,到时就像水枪一样滋滋滋,完成束水攻沙。

潘季驯为了约束黄河水,在黄河两岸修建缕堤,缕堤可以增加黄河流速。

在缕堤外侧更远的地方,修建遥堤,遇到汛期,就可以靠遥堤拦住暴涨的洪水。

顺便更宽的河道,也让洪水流速减慢。

这就是治黄第一人的方法,缕堤和遥堤,一首延续到后来,都是这样针对黄河的。”

治黄示意图

朱元璋听完后,仔细思索,甚至画图,还找人做了一个小的流动模型,然后在这个模型上不断修改。

根据治黄经验,加上了月堤,在险要或单薄的堤段,于堤内或堤外加筑形如半月之堤,以备万一,这就叫月堤。

又将遥堤与缕堤间,分成若干方格,形成格堤,如缕堤溃决,水遇格堤即止,淹没也仅限一格,不致于漫延大片滩地,而且能防止水流沿遥堤而下冲刷、侵蚀遥堤。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