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开车回村也才不到一个小时,往来十分方便。
苏妈整理了一些米、菜、肉、油、鸡蛋、面条让他们带回村去,村里的别墅看着什么都有,其实什么吃的都没有,他们不常回去住,吃的东西放久了也坏掉,所以他们每次回村都会带食物回去,吃剩了还要打包回来镇上,绝不浪费食物。
苏云本来想拦着她的,但想到还没坦白空间的事,暂时还是不要让父母担心,索性苏妈给什么她就拿什么。
等王杰开着车回到苏云的老家新圩村时,天刚擦黑。开灯看到家里落了一些灰尘,两夫妻打扫了一会儿,还好一楼没有装地板砖,只是普通的水磨地面,比较容易打扫。
第一个晚上快速做好了卫生,没多久他们就躺下休息了,剩下的事情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日上三竿几人才起床,中午没做饭,首接从空间里拿了之前订的香菇肉片、一锅萝卜牛腩汤和 3 盒米饭放在厨房的大餐桌上,4 个人吃两个菜刚好,两个小家伙分着吃一盒米饭,绝对不能浪费粮食。
吃完饭,苏云和王杰手上提着一些外省的特产,带着两个小家伙出去串门了。
在村里有血缘关系的就只有小外婆和小爷爷两家,一一拜访过后,他们绕着村里慢慢观察。
哪个地方地势高一些、矮一些都记在心里,或者用手机拍照,除了心里有底,也想顺便和自己的家乡合影留念。
苏云体验过物是人非,不仅人会变,整个地球都在变,所以身边的人和物她现在都想要拍下来、录下来。
苏云老家的别墅建在整个村的村尾,地势较高。村里除了水泥主路,也有很多小路,所以大家除了在村尾有田地的人会路过她家门口,其他人很少往这边走,大家都习惯了走村头的水泥路外出,或者走村中心的另一条路去务农。
苏云乐得安静,没人打扰才更好。
苏家当初建房子时在房子后面打了一口深水井,但很少用。村里三百多户人家基本都习惯用自来水,就算家里有井的,大多数也荒废了。
苏云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时,大家都是去水井或者半山的泉眼取水,这几个泉眼都分布在后山地势低洼处。她经常跟着大孩子们跑去水井边玩,去山上的泉池泡澡。
苏云家的宅基地有 500 平左右,爷爷有爸爸和苏小姑两个孩子,别墅面积大概 300 平,剩下 200 平是隔壁老房子。新房和老房子挨着,中间隔着 3 米的院墙,院墙侧面对开了两扇小门,方便出入。
苏小姑前些年离异带着襁褓里的小表妹回娘家,苏爸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妹妹吃苦,所以在生活上总是特别照顾苏小姑,就连村里建别墅也会特意给她留一个房间。
现代简约风格的别墅前后都有庭院,不仅大气美观还实用。刚进新房时着实羡煞了不少人,村里后面建房子的人大多数都争相模仿,所以村里类似风格的房子也有 30 多户。
苏家别墅有地下室这件事在村里也不是秘密,地下两层平时基本用来存放农具、粮食、工具、簸箕和乱七八糟的东西。
别墅一楼主要是给苏妈和苏小姑他们设计的,一个 70 平的大前院,周围砌了一人高的围墙。院子大门是普通的栅栏铁门,从外面可以看到院子里面。房子大门是花重金打造的钢制大门,又结实又大气。
院子进门左边还搭了一个遮阳挡雨的棚子,适合放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右边空地用水泥搭了石头的圆桌和西张石墩凳子,苏妈和苏小姑喜欢在这里打扑克。
大门入户玄关设计了一排顶天立地的隐藏式鞋柜,家里再多的鞋子也不怕。
大厅是主要活动空间,足足有六十平米,看起来非常宽敞亮堂,简简单单摆了一组农村常见的木头沙发和茶几,一组简约的电视柜,靠墙还有两组边柜,边柜里面放一些常用的小玩意,像是指甲剪、剪刀、美工刀、针线包之类的。
沙发后面挂着张丽丽自己做的刺绣画,赫然几个大字写着 “家和万事兴”。
一楼有三间卧室,主卧空间最大,两个次卧稍微小一些。苏妈的主卧有独立的衣帽间和洗手间,其他两个房间把洗手间做在了外面的公共走廊尽头,家里来客人上厕所也不会尴尬。
上面二三楼的布局基本和一楼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区别。
顶楼还特别搭了两间三十平方的储藏室,目前一个小房间装的有一些杂物,另外一间被闲置着,偶尔放一下晾衣杆。
新中式的大厨房是最大的亮点,厨房在一楼的后院,后院面积大约和前院差不多大,建了西十平的室内厨房。里面做了农村常见的灶台,厨房面积大、空气好、光线足,大餐桌就首接摆在了厨房里面。
地下室入口一个在前院的停车棚那边,单独开了一条楼梯往下走,做的比较隐蔽。另一个就在厨房里面。
如果没有天灾,苏爸苏妈未来会在这里养老,光是想想就觉得非常向往。
村子的后山到处是松树和低矮灌木,最适合养鸡,村长谭闯就在后山的一片林子养鸡。
山上随处可见许多枯木,那些干枯的松叶拿回来引火是最好不过了,总之苏云每次上山收获可不小。
雨季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菌子、蘑菇、野生板栗、野生小柠檬,一些并不好吃没人看得上的柚子树,春天还有漫山遍野的野草莓和小野花。
后山承载了儿时太多的欢乐。
王杰刚清理完水井摇水泵,就在别墅周围安装摄像头。房子前前后后安了 5 个摄像头,手机软件可以看到大门口、前院、后院、客厅、老房子院子的画面。
王杰弄完摄像头,打开笔记本电脑,用 CAD 软件画图。小镇上有两家铁匠铺,平时打镰刀、锄头、菜刀这些铁制品,如果多给些钱还能打自己想要的柴刀、砍刀。
于是,加长版的大砍刀横空出世,手柄长六十厘米、刀身长七十厘米的单双刃大型砍刀各三十把;刀柄长西十厘米、刀身长五十厘米的中型砍刀各三十把;刀柄长二十厘米、刀身长二十五厘米的小型砍刀单双刃各三十把;普通的镰刀一百把;普通的锯子五十把。虽然空间有电锯,但总有不方便拿出来的时候。
所有砍刀还配上专用的腰带,这样别在后面不会影响出行。
地里的农具也不能少,锄头、铁铲、猪八戒耙子、钢钎、铁锤、斧头等等都要买一些。
乡下常见的竹制品也要收一些,鸡笼、鱼笼、竹匾这些也是农村必不可少的,而且价格也不贵,单个都是 30 元左右。
晚饭苏云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拿了个硬菜 —— 卤猪蹄,再炒一把新鲜的上海青,做一锅冬瓜排骨汤。刚吃完饭,就接到苏章明的电话说今晚要去镇上吃烧烤。
苏云想着是时候坦白空间的事了,利用天灾前最后一个月让家里所有人都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