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 第59章 谋秦王而身死异国,然故国于之飞灰。

第59章 谋秦王而身死异国,然故国于之飞灰。

加入书架
书名: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3978
更新时间:
2025-01-23

秦王政十八年,九月末,燕国王都。

太子丹闻荆轲之名,知其义勇,乃微服私访,亲至其居。荆轲迎入,宾主坐定。

第一计:以诚动人。

太子丹言辞恳切,曰:“燕国危如累卵,秦兵压境,社稷将倾。吾日夜忧思,欲救燕于水火,然力不能及。闻君义勇双全,愿托大事于君,不知君意如何?”

荆轲默然良久,沉吟道:“轲,一介布衣,虽有薄技,恐不堪重任。太子何以信我?”

第二计:以义激之。

太子丹正色曰:“秦乃虎狼之国,贪得无厌,天下苦之已久。今燕国虽小,然先祖之业,不可弃也。吾知君非贪生畏死之辈,愿以燕国存亡托于君。若能刺秦王,解天下之危,君之名,必垂于青史!”

荆轲叹曰:“太子之言,轲心甚感之。然刺秦之事,非同小可,轲恐力不能及,反误大事。”

第三计:以情相逼。

太子丹泪下沾襟,曰:“燕国存亡,系于君之一身。吾愿以国士待君,君若不应,吾唯有自刎以谢先祖!”

荆轲见太子丹诚心如此,乃慨然应曰:“太子既以国士待我,轲岂敢辞!愿效死力,以报太子之托!”

第四计:以利相诱。

太子丹大喜过望,遂与荆轲密谋刺秦之计,赠以金帛财物,厚待其家人,以示信任。

荆轲感其诚意,誓死以报。

于是二人共商大计,图谋刺秦之策。

受人之托,为国出使,荆轲男儿当为燕国榜样,然燕国百姓皆不知此贸然之举,犹如大海扁舟之舟,随时有颠覆之危。

数日后,荆轲心怀苦楚,寻访好友高渐离。

既受太子丹之托,将赴秦刺杀秦王,乃召高渐离,告之以事。

渐离闻之,默然良久,叹曰:“子之此行,凶险万分,秦宫深严,秦王多疑,子虽勇,恐难全身而退。何不三思?”

荆轲慨然答曰:“太子以国士待我,托以存亡之大计。轲虽不才,岂敢惜身而负其托?况秦乃虎狼之国,暴虐天下,若不除之,燕国必亡,天下苍生亦将陷于苦难。轲此行,非为一人,乃为天下也。”

渐离闻言,泪下沾襟,曰:“子之志,渐离深知。然生死之事,岂可轻忽?子若有不测,渐离何以为生?”

荆轲笑曰:“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何憾之有?渐离勿悲,当以琴歌送我,使我壮行。”

渐离遂取筑(古代乐器),击筑而歌,声悲壮慷慨。

其辞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而歌之,声振林木,闻者无不涕泣。

歌罢,荆轲执渐离之手,曰:“渐离,吾去矣!他日若闻吾事不成,勿悲勿念,当以琴声祭我。”

渐离泣曰:“子之志,渐离必铭于心。他日若秦暴未除,渐离虽不才,亦当继子之志,以报天下。”

荆轲大笑,遂携匕首,昂然而去。

渐离立于易水之畔,目送其背影渐行渐远,犹击筑而歌,声不绝于耳。

荆轲赴秦途中

荆轲既别高渐离,携匕首,怀督亢之图,负樊於期之首,孤身而行。

十余日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未尝稍歇。

一日,行至山麓,山势险峻,荆棘丛生。荆轲仰天叹曰:

“此去咸阳,千里之遥,山川阻隔,然吾志不可夺也!”

遂攀岩越岭,手足皆伤,犹不止步。

又数日,至一大河,波涛汹涌,无舟可渡。

荆轲立于岸边,沉吟良久,乃解衣袂,负图首于背,跃入水中,奋力而游。

水流湍急,几欲溺之,然荆轲心志坚定,终达彼岸。

是夜,荆轲宿于荒野,燃篝火以御寒。

忽闻车马声,见一秦人驾车而至。

秦人见荆轲孤身露宿,乃下车问曰:

“子何人也?何以独行于此?”

荆轲起身,拱手答曰:

“吾燕国之人,因事欲往咸阳,路途遥远,故至此。”

秦人见荆轲言辞恳切,神态从容,乃曰:

“吾亦往咸阳,子若不弃,可同乘一车,共赴都城。”

荆轲欣然应之,遂与秦人同车而行。

途中,秦人问荆轲:

“子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荆轲笑而不答,但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吾此行,不过为天下苍生计耳。”

秦人闻之,虽不解其意,然感其气度非凡,遂不复问。

二人同行数日,终至咸阳。

荆轲辞别秦人,独往秦宫而去。

荆轲刺秦始末

荆轲既至咸阳,携燕国督亢之图与樊於期之首,欲献秦王。

燕国勇士秦舞阳为其副,年十三,素有勇名,然性躁,易惊恐。

太子丹恐其误事,荆轲曰:“舞阳虽年少,然可助我。若有变,吾自当之。”

秦王闻燕使至,乃召群臣,设九宾之礼,于咸阳宫见之。

荆轲奉图,秦舞阳捧函,二人入宫。

至陛前,舞阳色变,战栗不敢进。

秦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曰:“取舞阳所持图来。”

荆轲遂取图以进,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刺之。

秦王惊,绝袖而起,袖断。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不知所措。

时秦国有国师薛不凡者,精通阴阳之术,素得秦王信任。

薛不凡见状,急呼曰:“王负剑!王负剑!”

秦王悟,遂负剑于背,拔剑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匕首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火光迸溅。

秦王复击荆轲,荆轲身被八创,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言毕,血溅当场,气绝而亡。

秦王大怒,谓群臣曰:“燕国无道,遣刺客以害寡人!若不灭之,何以威天下?”遂命大将王翦、辛胜率兵伐燕。

燕国闻之,上下震恐,太子丹奔逃辽东,燕王喜亦惧,终为秦所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