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 第34章 群雄散,孙坚身亡

第34章 群雄散,孙坚身亡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作者:
快乐小生
本章字数:
9150
更新时间:
2024-12-28

公元191年,诸侯讨伐董卓数月因各路诸侯各有私心,不欢而散。

孙坚得到玉玺准备返回长沙,袁绍心中不喜,派人前往荆州刘表处,说出孙坚得到私藏玉玺返回长沙,让其半路劫杀孙坚。刘表得知孙坚拿了自家汉室玉玺,立马传令江夏黄祖和蔡瑁,拦杀孙坚。

刘备和张亮离开后直接去孙坚大营,孙坚大营正在紧张收拾行李准备出发返回长沙。

孙太守可在,我家主公大将军、幽州牧刘备前来拜会。

原来是刘将军,下官见过将军。

孙太守不必客气,这是连夜回去?

正是此意,不知刘将军有何事?

我家主公前来特意救孙太守,想让孙太守将玉玺救下。

你是何人竟在我和刘将军面前胡言乱语?

此乃我军大将张亮字兴平。

哦,我听闻幽州大将张亮,原来你就是。

孙太守不必客气,你留下玉玺,我救你一命。

我都说了,我未曾见过什么传国玉玺,还请刘将军回去吧,我军正在收拾行李,多有不便。

既然孙太守执意要带走玉玺,恐怕你发的誓言过不了多久就会应验。

这就不必张将军担心了。

那好,主公,我们回去吧。

兴平为何不再劝劝他留下玉玺?

主公,这孙坚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死,既然想私藏玉玺那就让他拿着,这玉玺早晚不是他的。

父亲,为何不将玉玺还给幽州牧刘备,让其管理还是玉玺?一旁的孙策问道。

策儿,你有所不知,这传国玉玺可是谁能得到注定谁能成为天子,既然玉玺天意被我们找到,那就是说我们家也有可能就是真命天子。无论如何这传国玉玺不可丢弃。

父亲如果真如那张亮所言,岂不是……

策儿男子汉大丈夫何惧生死,再说了,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嘛?哪来什么祸事,休要听那人胡言。

主公我军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发。

策儿,德谋传令大军出发。

此时不少双眼睛看着孙坚大军离去,张扬和韩馥、孔融也相序离开,面对这次酸枣结盟,收获最大的不过是刘备了。袁绍和袁术以为自已损失小,而感到荣幸,其实就是刘备等人的小丑罢了。

兴平,我军下一步该如何安排?

主公,可让云长将军领兵一万返回幽州坐镇。同时让云长将军随时与韩馥手下闵纯和潘凤联系!观察冀州事态。若是袁绍撤军返回渤海,可让太行山张燕随时听候调遣。希望云长将军能控制住冀州。

也好,我这就让人去找云长来。

华雄将军,某念你是条汉子特意未下死手,还望华将军弃暗投明。

哼,若非你突然杀出我又岂能被你活捉。

如果董卓得知将军没被斩杀,而且被俘,就算我军放了华将军回去,你在董卓面前也是一落千丈,地位早已不战群雄之时。

董卓只知华雄被人斩杀,岂不知被关羽关二爷所活捉。别人都在忙着抢夺洛阳关二爷却在大营劝降大将。

关将军,主公让你前往中军帐有要事商议。

好,你下去吧。关二爷对传令兵言道。

华将军,不如与我同去?

同去就同去,我还怕谁不可?

主公,二将军来了。

大哥唤我何事?这是华雄华将军。

原来是华将军,二弟华将军这是怎么了,好像不高兴?

大哥,华将军不愿投降,我也没怎么华将军。

主公,既然华将军不愿意投降我军,不如放华将军离去。我军大将如云,就连吕布都不敢轻易出战,而且董卓还让其在家好好休息,不在参与战事。

既然兴平这样为华将军求情那华将军你就自行离去即可。二弟,明领一万人马返回幽州坐镇,这里已无战事,幽州乃是我军后方,不可轻视,尤其是北方。

大哥放心即可。我定保幽州无恙。

华将军为何不走?

我思虑良久,为刘使君乃是深明大义之人,今能相遇乃是在下机缘。若非关将军手下留情,某已身首异处,有得关将军和刘州牧青睐,某愿归降使君,愿主公收留。

华将军快快请起,能得华将军加入我军,天下不久便会平定。

这样,二弟与华将军一同返回幽州。华将军为骑都尉。

谢主公。

既然华将军已归降主公,那以后我们都是同僚,兴平有一言请华将军听之。

张将军请讲。

华将军,以后行事请勿鲁莽,无论作战还是商议军事,正所谓山外有仙人外有人,比我等强的人天下皆是,希望华将军遇事多多想想,听从他人意见。

谢张将军提醒,在下定不会再鲁莽行事。

哈哈哈大家高兴,今晚我们在中军帐内设宴款待华将军。

多谢主公厚爱,明日还要和关将军返回幽州,我们就不用大张旗鼓了。

没想到华将军如此明事,那就小卓几杯。

主公,袁绍派人来请。

好,让其先回去,我一会就到。

主公,袁绍肯定问起退军事宜。

兴平可有什么想法。

暂时未有。

主公,我军不是也要退兵?

华将军,你和二将军回幽州只能回一部分,主公乃是汉室宗亲又是讨董的发起人,岂能说退就退。

是华某没有想到,还请主公见谅。

华将军无碍。

刘表派黄祖和蔡瑁二人领兵两万,在岘山埋伏。孙坚以为自已刚讨伐董卓应该相安无事,殊不知天不如人愿,半路被黄祖和蔡瑁二人突袭,孙坚身中数箭,大军便打便撤。一路被逼之夏口方被围困。

策儿我命已不久矣,以后多加照顾好自已,并照顾好你母亲,回到长沙一切都在听从母亲之言。还有这些叔父之言。

父亲,

孙坚拿出传国玉玺,交于孙策。

策儿你一定保护好它,日后可有大用,此乃象征这真命天子。

父亲,孩儿不要,孩儿要父亲好好活着。

德谋、公覆、义公,我去之后还请三位好好照顾辅佐策儿。

主公,我等誓死保护少公子。

就这样,一代英雄江东猛虎孙坚身亡享年39岁。

消息很快传到长沙,孙坚二子孙权不顾叔父孙静劝阻,自身前往荆州,。刘表见其聪慧,而且愿意将自已质押在荆州,换其父尸身,深感其孝,便答应放其离去。由孙坚侄儿孙贲护送返回长沙,刘表也不质押孙权就在荆州做人质。

主公,二将军已离开多日,你说袁绍现在在渤海做些什么?

袁绍应该盯着冀州。

主公,袁绍不单单只想着冀州,恐怕并州也在他的范围内。还有这曹操,明日就要返回许昌,若是我们在继续待下去,恐怕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不如我军一同于曹操前往许昌,借道冀州。让袁绍看着我们在冀州韩馥处,给他来个敲山震虎。

兴平之意不错。那我们就明日和曹操一同离去。益德,传令大军明日开拔,紧随曹操其后。子龙和白饶,孙夏守护好粮草。

(?>?<?)(?>?<?)(?>?<?)(?>?<?)(?>?<?)(?>?<?)(?>?<?

备注:

历史原著: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迁安)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韩当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

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

孙坚遇难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随周瑜在赤壁抵抗曹军,与之隔江相望。建策火攻,并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调集蒙冲、斗舰数十艘,装满浸油柴草,裹以帷幕,后跟走舸。引船驶向对岸,突然纵火焚烧曹军船只和军营,大败曹军,升武锋中郎将。

不久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1]),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

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董卓之乱等军事活动,年少的孙策携母迁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收合士大夫,深得江、淮人心,颇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为继承父亲孙坚未完成的事业而屈事袁术。在庐江血战两年,最终破城,却遭袁术的失信。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周瑜将兵迎之,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

建安五年(200年)初,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同年四月,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际,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黄祖(?-208年),东汉末年将领。刘表任荆州牧时,黄祖出任江夏太守。

初平二年(191年),黄祖在与长沙太守孙坚交战时,其部下将孙坚射死,因此与孙家结下仇怨。之后,黄祖多次率部与东吴军队交战,射杀凌操、徐琨等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与孙权的交战中,兵败被杀。

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130]),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

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131]-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115]、军事统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掌事,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委心服事下,孙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征讨反抗势力。

建安十三年(208年),占有荆州的曹操挥兵南下,议者多劝孙权降曹,惟有周瑜、鲁肃坚决主战,遂与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又派吕蒙成功袭取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增。黄武元年(222年),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黄龙二年(230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孙静,字幼台,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年长沙太守孙坚之弟,孙策、孙权之叔。

孙坚初起义军时,孙静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作为孙坚的基础队伍。

建安元年(196年),孙坚长子孙策进攻会稽,派人请孙静,孙静带家属与孙策在钱塘会面。孙静献计助孙策击败会稽太守王朗,平定会稽。孙策上表任命孙静为奋武校尉,打算委以重任。但孙静留念故乡,不愿出外为官,请求留任家乡镇守,孙策便同意他的要求。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执掌大事,就地升任孙静为昭义中郎将。孙静后终老故乡。

孙贲(?—210年或219年[14]),字伯阳,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将领。

孙贲父母早死,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

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扶送灵柩。后来袁术迁移到寿春,孙贲前去依附。袁绍任命会稽人周昂为九江太守,袁术大怒,派遣孙贲攻击周昂,并于阴陵击破他。袁术于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参与讨平山越。袁术占据寿春后,扬州刺史刘繇迁至曲阿,并驱逐孙贲,孙贲惟有退还历阳。

不久,袁术命孙贲与吴景联手攻击刘繇部将樊能、张英等人,未能击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