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 第142章 刘禅继位

第142章 刘禅继位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三国之辅佐刘备
作者:
快乐小生
本章字数:
6962
更新时间:
2025-06-30

刘备嘉奖李恢等人,让人送去美酒好肉,并封沙摩柯为征南将军,继续担任蛮王,李恢领南中都护府都尉,兼南中刺史,另派大量先生前去教授中原文化。

大汉终于迎来了太平之日,刘备坐在龙椅之上说道:“大汉终于迎来了太平之日,全是各位公卿之功。”

诸葛亮说道:“陛下,大汉盛世乃是陛下洪恩。”

这时侍卫匆匆而来说道:“陛下,并州军政使温侯吕布去世。”

刘备闻言,先是一怔,随即缓缓起身,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皆看向刘备。诸葛亮拱手道:“温侯一生,战功赫赫,虽早年行事多有波折,但后来镇守并州,抵御外敌,保境安民,于大汉亦有大功。”

刘备长叹一声,道:“温侯武艺超群,乃世间罕有的猛将。如今他溘然长逝,实乃大汉一大损失。”言罢,他下令追封吕布为骠骑将军,谥号“武壮”,并厚葬于并州。

随后,刘备又对并州事务做了安排,选派能臣前往并州,稳定局势。朝堂之上,众人继续商议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建议由吕布麾下高顺接替吕布并州军政使之职,刘备和庞统、张亮、徐庶点头附和,安排好一切刘备让庞统负责为吕布在武庙立朔像,然后散朝。刘备救下张亮、诸葛亮、庞统、徐庶西人,到御书房。

刘备率先说道:“朕年事己高,我想让太子提前继位,但大权还在朕手中,临朝听政。”

西人听后,皆是一惊。诸葛亮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太子虽贤,但资历尚浅,此时贸然让其继位,恐生变数。且陛下春秋正盛,何必如此急切?”

庞统也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如今大汉初定,百废待兴,还需陛下坐镇,稳定朝局。”

徐庶和张亮也纷纷劝诫。刘备摆了摆手,说道:“朕意己决。朕让太子继位,一来是想让他早点历练,二来也是想看看朝中诸位大臣的忠心。若有人不服太子,趁朕还在,也好一并解决。”西人听了刘备的话,明白了他的深意。

诸葛亮说道:“陛下圣明,既然陛下心意己决,臣等自当遵从。只是还需妥善安排继位之事,确保万无一失。”

刘备点了点头,与西人开始详细商议太子继位的各项事宜。

数月过后,刘备上朝,朝堂上未见周瑜,刘备说道:“今日怎不见公瑾?”众人听了议论纷纷。

诸葛亮说道:“公瑾身病,不能上朝。”话音未落,外面侍卫匆匆而来说道:“陛下,御史中丞兼水军都督周瑜在家病故。”

朝堂之上,众人再次陷入震惊与沉默。刘备缓缓站起身,眼中满是悲痛,“公瑾乃朕肱骨之臣,屡次协助朕破敌,为我大汉立下不世之功。后又常年统领水军,保我大汉江防安稳。如今他英年早逝,朕心悲痛万分啊!”言罢,刘备竟落下泪来。

诸葛亮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节哀,周瑜都督之功,大汉上下皆铭记于心。如今他己逝,当追封谥号,以彰其功。”

刘备点头,下令追封周瑜为大司马,谥号“忠武”,厚葬于江东。

随后,刘备又开始考虑水军副都督一职的人选。他看向众人,说道:“公瑾离去,水军都督不可无人。诸位以为何人可担此重任?”众人纷纷思索,朝堂之上再次议论起来。

张亮说道:“陛下这副都督,还是由甘宁自己从水军挑选吧。”

刘备点头说道:“也好,兴霸身为大都督,也知道水军各将领本事。那御史中丞之职何人担任?”

这时,徐庶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可让黄权担任御史中丞一职。黄权为人刚正不阿,敢于首言进谏,且熟知律法,若由他担任此职,定能公正执法,整顿朝纲。”

刘备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后点头道:“徐卿所言有理,黄权确实是合适人选。那就着黄权接任御史中丞。”众人皆表示赞同。

诸葛亮说道:“陛下黄刺史接任御史中丞,那个人担任豫州刺史?”

刘备看向一旁的张亮和庞统说道:“左丞相说的是,黄公衡调入京师,这豫州刺史无人担任。”

张亮说道:“可让陆逊担任豫州刺史。”

诸葛亮说道:“陆逊年轻恐难服众。”

张亮说道:“孔明相信于我,陆逊定能服众,可让大将军次子关兴一同前往辅佐陆逊。”

刘备也担心出了差错对张亮说道:“兴平,豫州虽在京师眼下,但是豫州刺史是否再重新安排?”

张亮说道:“陛下尽管放心就是,若是出了差错,臣负责。”众人看着张亮都保证了,刘备也不好说让陆逊前往豫州接替黄权豫州刺史职务。

此人安排好后,随后,刘备又提及太子继位一事的筹备进度,诸葛亮详细汇报了各项安排,称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刘备满意地点了点头,又强调要确保继位仪式的庄重与严谨。朝堂上,大臣们继续就一些民生、边防等事务展开讨论,刘备认真倾听着众人的建议,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次朝会结束后,大汉的各项事务在刘备的统筹和大臣们的协作下,继续朝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发展。

公元221年春,在刘备的建议下,将皇位传于刘禅,刘备称太上皇,仍听朝政。禅登基,乃是新的纪元,刘禅大赦天下。免去一年税收。并在张亮的建议下,开科选调人才,并加强农业。

这时侍卫匆匆而来说道:“陛下,各州郡送的贺礼己到。”

刘禅说道:“将贺礼送去后宫,钱财珠宝入国库,绸缎送入后宫母后。”

刘备点点头,看着刘禅表现很满意。诸葛亮说道:“陛下南中李恢上书朝贺,但南中百姓现在还是衣不裹食,还望陛下定夺。”

刘禅看着诸葛亮说道:“左丞相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拱手道:“陛下,南中之地,地势偏远,又多有蛮夷聚居,发展不易。可派熟知南中事务的官员前往,教导百姓先进的耕种之法,兴修水利,以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可与当地蛮王合作,促进民族融合,稳定当地局势。”

刘禅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左丞相所言甚是,那就派李恢继续留在南中,推行这些举措。再选派一些农业专家随他一同前往,务必改善南中百姓的生活。”

刘备在一旁也赞许道:“吾儿处置得当。南中乃我大汉重要之地,不可忽视。”众人皆称陛下英明。

随后,朝堂又讨论了一些其他事务,刘禅在刘备和大臣们的辅佐下,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朝政。这时益州官员身着孝服说道:“陛下益州王刘璋去世。”

朝堂上顿时又安静下来,刘禅微微一怔,随即起身道:“益州王刘璋,曾为益州之主,后归降我大汉,亦为我大汉臣民。他治理益州多年,于当地百姓有一定恩德。”言罢,他下令追封刘璋为益州刺史,谥号“恭”,以诸侯之礼厚葬。

诸葛亮拱手道:“陛下仁厚,刘璋既逝,益州事务需重新安排。臣以为可派能臣前往,稳定益州局势。”

刘禅点头,看向众人,“诸位以为何人可担此任?”

庞统出列道:“陛下,可派费祎前往。费祎足智多谋,又熟悉益州情况,定能妥善处理益州事务。”

刘禅思索片刻,觉得可行,便下旨派法正为益州刺史,即刻前往益州。

刘备起身说道:“诸位公卿,虽大汉公卿年老,但后起之秀仍在,还需诸公多加推荐人才治理大汉。”

众人纷纷领命,朝堂气氛稍缓。这时,江东信使匆匆赶来。将书信递给从侍说道:“陛下,海上出现不明船只,要从江东松江口登陆,被吴侯孙权和赵军政使拦下,特派我前来送信请示。”刘禅没有想到自己登基这一天会有这么多事。

他打开书信大概看了一下然后问道:“诸公有何建议?”并看向一旁的父皇刘备。

刘备摸着胡须,沉吟道:“不明船只来意不明,不可掉以轻心。孙权和赵军政使拦下他们,做得很对。但也不宜贸然动武,需先派人打探清楚对方底细。”

诸葛亮点头赞同:“陛下、太上皇所言极是。可先派使者前往询问,若对方是友好之邦,可礼待之;若有不轨之心,再做应对。”

刘禅听后,觉得有理,便下令道:“那就派善言辞、有胆识之人前往松江口,询问对方来意。若对方无恶意,以礼相待;若有异常,速速回报。”

张亮出来说道:“陛下臣愿往江东一去。”

刘禅说道:“张先生,朝中还需你在,若是你去了,何人为朕分忧?”

张亮笑着说道:“陛下,太上皇,京师有左丞相诸葛亮右丞相庞统,谏议大夫徐庶,御史中丞黄权,还有满朝文武在,陛下不用担心。”

刘备也觉得张亮前去更为合适,便说道:“兴平此去,朕也放心。你此去务必小心谨慎,探明对方来意。”

刘禅见父皇都这么说了,便点头道:“张先生,那就有劳你了,一切小心。”

张亮领命,即刻准备前往江东。一路上,他快马加鞭,心中思索着那不明船只的来历。到达松江口后,张亮见到了孙权和赵军政使。

孙权见到张亮,拱手道:“张大人来了便好,这不明船只着实奇怪,我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张亮仔细观察了那些船只,只见船身刻着奇异的纹路,不像是中原之物。他整理好衣衫,带着几个随从乘船靠近那些不明船只。靠近后,只见船上走出一群身着奇异服饰之人,为首的一个身材高大,眼神深邃,用着蹩脚的汉语说道:“我们来自遥远的国度,听闻大汉繁荣昌盛,特来交好。”

张亮心中一惊,没想到竟是远方异国来使,他连忙回礼,开始与对方交流起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