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被下狱,东厂提督的位置空了出来。
这个位置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皇帝的耳目,更是制衡外朝文官集团的重要力量。朱厚熜自然不会轻易让它落入他人之手。
在张锐被罢黜的第二天,朱厚熜就下了一道谕旨:“东厂提督一职,关系重大,不可久虚。着司礼监掌印太监崔文,暂行提督东厂事务,待选得合适人选,再行任命。”
这道谕旨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在大家看来,张锐倒台,东厂提督的位置要么会由杨廷和推荐的人接任,要么会由司礼监的其他秉笔太监担任。却没想到,朱厚熜会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崔文暂时代理。
崔文是司礼监的最高长官,原本就负责批红等重要事务,现在又兼管东厂,权力无疑大大增加了。
杨廷和等人对此感到有些不安。崔文虽然态度中立,但他毕竟是内廷的人,是皇帝的家奴。让他兼管东厂,意味着皇帝对內廷的控制加强了。
但他们又不好公开反对。因为朱厚熜的理由很充分:“待选得合适人选,再行任命。” 这只是暂时的安排。
而对于朱厚熜来说,让崔文暂管东厂,是目前最稳妥的做法。
一来,崔文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地位最高,由他暂管,名正言顺,不容易引起太大的反弹。
二来,崔文态度中立,既不属于杨廷和一派,也不是张锐那样的奸佞,让他暂管,至少能保证东厂在短期内不会成为杨廷和的工具。
三来,这也能试探一下崔文的态度。如果崔文在暂管东厂期间表现出对自己的忠诚,将来或许可以重用。如果他有二心,再换掉他也不迟。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为朱厚熜争取到足够的时间,来寻找和培养一个真正忠于自己的东厂提督。
谕旨下达后,崔文很快就来乾清宫谢恩。
“奴婢崔文,谢陛下恩典!” 崔文跪在地上,态度恭敬。
朱厚熜打量着眼前的这个老太监。崔文年纪在五十岁左右,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和谨慎。
“崔文,” 朱厚熜缓缓开口,“东厂交给你暂管,是朕对你的信任。你要记住,东厂是朕的东厂,是为朕监察百官、维护皇权的。你可明白?”
“奴婢明白!” 崔文连忙磕头,“奴婢一定尽心竭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绝不敢有负陛下重托!”
“很好,” 朱厚熜点了点头,“张锐的案子,你也要盯紧了。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是,陛下,奴婢省得。”
朱厚熜挥了挥手,让崔文退下。
看着崔文离去的背影,朱厚熜若有所思。崔文的态度很恭敬,但他能感觉到,这位老太监心中似乎还有所保留。毕竟,崔文是正德朝的老人,对他这个新皇帝,还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
“慢慢来。” 朱厚熜自语道。
就在崔文暂管东厂之后,朱厚熜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司礼监的事务,尤其是关于吕芳的信息。
他让黄锦更加留意吕芳的动向,同时,也找了个机会,单独召见了吕芳。
吕芳大约三十多岁,长得眉清目秀,言行举止都很得体,没有一般太监的那种谄媚之气。
“奴婢吕芳,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吕芳跪在地上,声音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起来吧。” 朱厚熜说道,“朕听说,你在司礼监做事很谨慎,也很有才干?”
“奴婢不敢当,” 吕芳恭恭敬敬地回答,“奴婢只是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分内之事?” 朱厚熜笑了笑,“司礼监的分内之事,可不仅仅是批红那么简单。如今东厂暂由崔文掌管,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很敏感。吕芳心中一凛,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自己。
他沉吟了一下,说道:“回陛下,崔掌印老成持重,由他暂管东厂,是陛下的英明决策。奴婢相信,崔掌印一定能不负陛下所托。”
吕芳的回答滴水不漏,既恭维了崔文,也拍了朱厚熜的马屁,同时又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
朱厚熜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他要的不是吕芳立刻表忠心,而是要看他的应变能力和处事态度。
“嗯,” 朱厚熜点了点头,“你在司礼监也有些年头了,好好做事,朕心里有数。”
“谢陛下栽培!” 吕芳再次磕头。
召见结束后,朱厚熜对吕芳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个人很聪明,也很谨慎,有一定的能力,而且似乎确实没有明显的派系倾向。
“或许,他真的可以作为东厂提督的候选人。” 朱厚熜心中想道。
但他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吕芳,也需要让吕芳在司礼监和东厂中积累更多的资历和声望。
就在朱厚熜忙着整顿内廷、应对“大礼议”的时候,朝堂上关于他父母尊号的争论还在继续。
杨廷和等人虽然在张锐的事情上吃了一个小亏,但并没有放弃逼迫朱厚熜让步。他们发动了更多的官员,甚至包括一些藩王和宗室,一起上奏,给朱厚熜施加压力。
面对这种情况,朱厚熜采取了拖延和分化的策略。
他一方面继续将奏疏留中不发,拖延时间;另一方面,暗中派人接触那些在“大礼议”中态度不太坚决的官员,对他们进行拉拢和利诱。
同时,他也没有闲着,开始思考如何在“大礼议”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他知道,光靠拖延和分化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来反驳杨廷和等人的“继嗣”观点。
他再次翻阅那些关于宗藩礼制的典籍,希望能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依据。
就在这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张璁。
张璁,字秉用,后来改名为张孚敬,是“大礼议”中坚定支持朱厚熜的核心人物。他在正德十六年的科举中刚刚中了进士,现在还是一个翰林院的庶吉士,默默无闻。
“对了,张璁!” 朱厚熜眼前一亮,“他写过一篇《大礼或问》,引经据典,力主朱厚熜应该尊奉亲生父母,反对‘继嗣’之说。这正是我需要的理论武器!”
想到这里,朱厚熜立刻让黄锦去打听张璁的情况,并想办法把张璁的那篇《大礼或问》找来。
“张璁……看来,是时候让你登场了。” 朱厚熜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知道,只要得到张璁等人的支持,在“大礼议”中,他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盟友,获胜的希望就会大大增加。
而随着“大礼议”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国运也会随之提升,他的修仙之路,也将迈出更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