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1983
碧海潮生1983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碧海潮生1983 > 第46章 1984年春

第46章 1984年春

加入书架
书名:
碧海潮生1983
作者:
介门虫先生
本章字数:
6660
更新时间:
2025-07-07

省展销会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叶记海髓酱”的名声却如同东南沿海初起的春风,迅速吹遍了省内供销系统和部分嗅觉灵敏的商贩圈子。订单,开始不再是涓涓细流,而是有了奔涌的迹象。

奠基实业,破土新生:

县城返回,叶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那沉甸甸、来自展销会意向订单(以及供销社加大的稳定采购)的预付款和部分全国粮票,再加上这段时间的积累,全部拿了出来!

他没有大肆挥霍享受,而是做了一项决定性的投资:

1. 扩大生产规模: 以极其优惠的价钱(几乎是象征性收费),正式从村里租赁了紧邻石屋后方那片足有半亩大小的闲置滩涂荒地。这里地势略高,远离潮汐骚扰,又靠近水源。

2. “厂区”初建: 不再是露天作坊!用结实粗大的杉木做骨架(由石匠老陈和村里最好的木匠联手),覆上抗风防水的厚实油毡(通过老赵关系批条买到),几日光景,一座朴实无华却坚实宽敞、分区明确的 “叶记实业——海味加工坊” 便拔地而起!牌匾是叶辰自己写的,请人刷了桐油,挂在崭新的木门上方。这是叶辰事业的第一个正式基地!

3. 设备升级(核心): 叶辰通过供销社孙主任的介绍信,利用部分工业券和现金,从市里淘换来一套虽然半旧、但保养尚好的小型蒸汽灭菌灌装设备(含一台小锅炉)!这套设备能大大提升效率和食品安全等级,是真正实现工业化量产、满足卫生许可更严格要求、让产品进入更高级别渠道(比如考虑中的副食品店、百货商场)的关键一步!

4. 招兵买马: 加工坊不再局限于家庭成员和强仔石头。叶辰正式在村里贴出招工告示:优先录取手脚麻利、人品可靠、家世清白的乡亲。第一批招收了阿花婶(勤快细心)、黄铁山的妹妹黄彩云(心灵手巧)、老陈介绍的几个老实后生,共计八人!签订简易劳动合同,明确岗位职责(清洗、加盐、灭菌、灌装、贴标),统一发放崭新的围裙工帽,并支付超出县里平均水平的稳定工资(现金+粮票组合)!这在小小的渔村,如同投入一颗震撼弹!

挂牌仪式那日,没有锣鼓喧天,只是叶辰带着所有新老成员,在崭新的木门前,点燃了一挂长长的鞭炮。硝烟散尽,望着那方方正正的牌匾和整齐敞亮的工坊,石匠老陈眼眶有些:“阿辰…咱渔村,总算也有个正儿八经的‘厂子’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厂房,更是一个希望。

情谊的厚度与裂痕的可能:

兄弟石强(强仔)成了工坊的骨干“生产组长”,负责日常运转。看着昔日一起摸爬滚打的同伴成了发号施令的“领导”,石头心里最初闪过一丝微妙的失衡感,尤其是在阿花婶玩笑似的喊了声“强组长”时。但他憨厚地挠挠头,看到强仔每天起早贪黑带头干,对技术要求一丝不苟,工钱一点没多拿大家的,那份失衡又被压了下去。叶辰敏锐察觉,私下拍着石头肩膀:“石头,你跟强仔是左膀右臂。管人不是耍威风,是担责任。技术上的事,强仔专精;原料把关、物流调度这些硬活,我还得靠你这身实诚力气!”石头憨厚一笑,用力点头:“辰哥,你放心!咱就是一根筋,你指哪打哪!” 暂时的摩擦被叶辰的高情商化解,但管理和被管理的天然鸿沟己然埋下种子。

城乡交汇,新知新遇:

蒸汽锅炉的轰鸣在渔村响起,标志着叶记迈入新阶段的同时,也吸引了真正“体制内”的关注。

? 深度介入的“秀才”: 王建国几乎成了叶记工坊的“编外指导员”。他奉孙本顺之命,常驻渔村(以调研学习、协助完善规范化为名),深度参与生产流程优化、标准文档撰写(为正式的企业注册和卫生升级铺路)。王建国那点书生气逐渐被工坊的实干氛围和叶辰远超同龄人的见识所磨平,看叶辰的眼神带着敬佩,工作更是卖力,两人配合愈发默契。

? 意外的访客(林雅): 就在工坊运转走上正轨时,省城某报一位年轻的女记者 林雅(父亲是省轻工业部门某中层干部)通过孙主任这层关系辗转前来“采风”。名义上是写“改革开放春风下沿海渔村新气象”,实则对创造“海髓酱神话”的叶辰充满好奇。林雅戴着副细框眼镜,穿着时髦的碎花连衣裙配小皮鞋,与渔村环境格格不入。她对叶辰这个年轻创业者第一印象颇佳——俊朗、沉稳、眼神有光,话语间对产品、市场、工艺的理解远超农民企业家的范畴。采访之余,她甚至对叶辰改进的灭菌灌装小技巧提出了非常专业的见解(大学学过食品工程)!这种超越简单采访关系的专业流,让叶辰刮目相看。林雅临行前,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叶老板,你这作坊起点虽不高,但方向很正。省城最近在探索合资样板企业,也许未来有机会聊。” 这颗种子,不经意地埋向了未知的方向。

暗处的觊觎与市场的波澜:

? 赵瘸子的沉寂与隐患: 赵瘸子在联防队突击和叶辰工坊正式挂牌后,似乎彻底老实了,跛着脚在村里缩着,人前人后也恭敬地叫起了“叶老板”。但叶辰从黄铁山私下反馈的信息(赵瘸子某个手下酒后吐真言)得知,赵瘸子背后似乎不止有眼红,而是与更南方(鹭岛方向)某个曾经尝试过类似虾酱但失败亏钱的“老板”有联系!那人似乎对“海髓酱”的秘方有执念。这是条长线。

? 山货的整合与小风波: 老猎人黄老歪和黄铁山等人建立的“山货网”规模渐大。优质的榛蘑干、牛肝菌片甚至少量珍贵的盐渍猴头菇、风干野兔肉源源不断送来。叶辰统一打上“叶记山珍”副牌,委托孙主任在供销社小柜台尝试销售,反响极好。然而,在一次大批量收货中,部分牛肝菌干中混入了少量易与毒菌混淆、但品相极似的灰喇叭菌(有人以次充好)!幸亏李阿香眼尖,在灌装打包前发现不对劲(气味略有差异),紧急挑拣出来,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卫生信誉危机。这事给叶辰敲响了供应链管理和验收环节的警钟。

? 同行的“致敬”: 市面上开始零星出现“东湾秘制鲜酱”、“黄金海酱”等包装拙劣、价格低廉的仿制品。望海楼的老赵气得首跳脚,投诉有人抢他生意。叶辰却很镇定,只让老赵转告那些小贩:“想学就自己琢磨,别打‘叶记’和‘海髓’的名头。”他深知,核心的盐酒配比、窖藏火候掌控和他日益成熟的“菌群管理”(通过温度湿度微调引导有益微生物)才是真正护城河。这种低端模仿,反而衬托出他正规化、标准化产品的价值。

根系的滋养与守望:

? 村支书的态度: 村里最高权力者——村支书王满福终于正式拜访了工坊。这位有些古板但重实际的老干部,背着手看了一圈冒着蒸汽的设备、着装整齐的工人、墙上新挂的生产守则,最后拍了拍叶辰的肩膀:“阿辰,搞生产,带乡亲赚钱,是正路!好!村里支持你!但有一样,莫忘本,该交集体该尽的义务,不能拉下!(指合理税费、可能的提留)。” 叶辰诚恳表态:“支书放心,扎根渔村,带着大家过好日子,是我的根!” 这份来自权力核心的默许与规则制定者的“敲打”,是叶辰能站稳的基石。

? 阿香的安心与渐起的情丝: 李阿香成为了工坊核心的技术人员之一(掌管关键盐配比和窖藏区管理),再也不是躲在石屋里的小透明。她看着眼前的一切,眉眼间盈满踏实的笑意。工坊忙碌的间隙,她总能看到叶辰和王建国在灯下研究文件,或是和林雅记者探讨技术时专注的侧脸。一种从未有过的、又酸涩又骄傲的情愫在她心底悄然滋生。她会默默地为熬夜的叶辰泡一杯野菊花枸杞茶,然后安静地走开。

(此章节尾声)

夕阳的余晖为崭新的“叶记实业”工坊镀上金边,蒸汽机的轰鸣声融入海浪的背景音中。

忙碌一天的工人说笑着三三两两散去。

石强锁好大门,检查着新栓的看门大黑。

王建国伏在灯下,为那份“企业规范手册”做着最后润色。

叶辰站在工坊门前的石阶上,远眺着被暮霭笼罩的海面。

林记者留下的名片静静地躺在工坊抽屉的笔记本里。

赵瘸子的阴影似乎蛰伏在更南方的迷雾之后。

山货的货源正被更严格的渠道规范所梳理。

城里的订单传真正通过供销社那部老旧机器传来轻微的启动声。

李阿香在不远处的小厨房里,用新蒸的米饭和一小勺海髓酱搭配工坊剩下的海兔小鱼,煮了一锅鲜香浓郁的夜宵,香气无声地弥漫开来,温暖而踏实。

叶辰深吸一口咸鲜微润的空气,眼中是远比83年更深沉辽阔的海天。

这艘从简陋石屋起航的小船,己铆足了冲向更广阔水域的力道。

但无论风浪如何,他深知,岸边那盏温热的灯火、这片养育他的水土,是灯塔,亦是锚地。

前路潮涌激荡,征程己是万里。兄弟情、乡土恩、商业谋、人心路、时代浪……这交织成网的画卷,才刚刚铺开浓墨重彩的第一页篇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