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是卡着时间点,也算是算准了时间。古语有云,七下八下。赵贵英在晚上7点整准时的拨通了徐笑笑父亲徐啸天的电话。她认为选择这个时间点,一切皆可谈。
王少州吃完饭。在心里打了个腹稿。就准备给母亲赵贵英打一通电话。总而言之是告诉她不要把许笑笑逼得太急。
虽然此刻他知道必须与母子同心,但三年前他是有教训的。可也不能全说是有经验的。
总之,王少州决定采取退一步的策略。只是在7点十分的时候给母亲打电话,正在通话中;7:20的时候给母亲打电话,依然是正在通话中。
终于的终于在7:40自己终于拨通了母亲的电话。
接通电话的第一声“喂”,王少州就闻出了浓浓火药的味道。
王少州故作轻松的说了一句“妈,你在干啥呢?”
“干啥干啥还不是你的事儿。”
“妈,这是又怎么了?”
赵贵英把自己与徐啸天的通话向王少州说着。说到最后她的怒火更重了。
“我这都40多岁的人了。第一次让别人把电话给挂断了。”
说完这句话,赵贵英又感觉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委屈。
许啸天一个人拿起自己住所里办公桌上的白酒,向一次性纸杯里倒了满满的一大杯。
我女儿将近30岁了又如何?40岁了又怎样?还轮不到你在这儿碎嘴。你他妈的算个什么东西?
……
许啸天喝了大半杯的白酒,火气才慢慢的被镇压了下来。
他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受到的最大的侮辱。
虽然许啸天有三个孩子,许笑笑是他最大的女儿。可是任何一个只要与徐啸天接触超过10天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女儿叫做许笑笑。是他的骄傲。
村里每一个与许啸天相熟的人见到许笑笑奉上的都是夸赞的语言。
乖,听话,爱学习,懂事,聪明……之类的话语似乎就是许笑笑一路成长中村里人给她贴上的标签。
虽然在许啸天的心里,他知道或许自己应该给最小的儿子更多的关注。无奈儿子从小贪玩,上完初中就毕业了。
虽然儿子在他们那代人眼里是用来光耀门楣的。但是对于许笑笑,许啸天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女儿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成为自己的骄傲。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一个中年的父亲。但是自己捧在手心里的闺女,被别人以年龄为符号来作为逼婚的筹码。他许啸天是一万个不答应。
但是,但是他现在必须看看女儿是什么态度。如果女儿态度坚决,他这张老脸就是暂时放下又如何?从小到大女儿想做的每一件事他都愿意让她顺心。
这件大事,许啸天也决定是看看女儿的态度。
虽然他和妻子张秀兰结婚的时候只是两面之缘,就接新人到家。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他也不能强迫女儿去做一个包办婚姻的父亲。
许笑笑觉得自己突然很可悲,怎么怎么自己就到了这步田地。
29岁了,自己的事业也算是刚刚起步,无存款,无车亦无房,竟然还被未来的准婆婆威胁。
难道自己这一生真的是与婚姻无缘?
如果,只是如果,许笑笑不相信自己在大二时就己经被自己残忍冰封的心。能够再次遇到让自己愿意走进围城的人。
如果这辈子自己要结一次婚,那这个人选只能是王少州,目前来看。
其实事实也是这样的。
虽然母亲给她算卦的时候就告诉她。他是晚婚。那年,许笑笑己经26岁了,那己经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有的人开花会晚。但许笑笑是清楚知道自己的,仅是大二时哪没说过10句话的心动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尘封。
如果这次自己与王少州分手,那注定自己这一辈子不会再动爱情的念头。
可以有爱,但那只能是亲情,友情,绝对与男女之情毫无干系。
王少州听完母亲的陈述,虽然自己心里也一阵排山倒海,为母亲为自己操碎了心,而又丢了面子而心疼。
可他也从母亲徐徐的陈述之中听出了她的冒进。
虽然许笑笑是大龄剩女,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自己母亲强调许笑笑己经将近30岁了,这就是母亲的不对了。
虽然母亲说的是俩孩儿都不小了,都快30岁了。
但逼着一个女子去承认自己是大龄剩女,那多多少少是有些不妥当的,何况这还是自己的准丈人。
等母亲那头是松懈了愤怒。王少州才慢慢地向母亲指出了她话语中的不妥。
虽然父亲王军友是个不管事,只管挣钱的主。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听从母亲的指挥。王少州也习惯了听从母亲的安排。但他必定没有继承父亲的唯唯诺诺。在事实,在大事面前,他有着自己的理智,懂得分析与权衡后的决断。
赵贵英虽然感觉儿子忤逆了自己,但听着儿子的分析,她也觉得儿子说的在理,确实自己是没有考虑到这层的。
张秀兰本来打电话是想向许啸天说一下笑笑的婚事。可是听着徐啸天简短的陈述,她心里也不是滋味儿。
张秀兰有点儿怨自己,但是闺女当时己经二十五六岁了,还没有对象,她那时心里真的是有点儿着急,担心闺女真的会像村儿里那个40多岁的老姑娘一样。被兄弟与弟媳嫌弃。如果不是村支书出面,她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下雨天用塑料布支了一个大棚在路边。
张秀兰也是在大下雨天看着村里老姑娘的情况。才想着托媒人,给自己姑娘介绍一个对象。
二婶在给笑笑介绍对象的时候,自己也先做了一番的考察。是自己点头同意之后才把王少州介绍给自己闺女的。
本来张兰芝觉得婚己经订了,只是日子没有谈妥,少留闺女一年在家也没啥。
可是现在张兰芝下定决心,即使这门婚事崩了,即使闺女要在家里待一辈子,今年也不可能让闺女出嫁。
毕竟自己闺女的情况和村里那个老姑娘还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