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县寺。
扶苏身着便服,坐在主位上。
下方,是上林县令、县丞、县尉等一众地方官吏。
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县令名叫王楷,是个年近五十,留着一部漂亮胡须的中年人。
他为官多年,八面玲珑,深谙官场之道。
对于长公子亲临,他表面上自然是恭敬万分,但内心,却充满了疑虑和抵触。
“公子大驾光临,下官与上林县全体官吏,不胜荣幸。”王楷起身,不卑不亢地说道。
“不知公子此来,需要下官如何配合?但凡县寺能做到的,定然万死不辞。”
话说得漂亮,但扶苏听出了其中的潜台词:
您是储君,是来“镀金”的,您怎么说,我们怎么做。
但出了问题,可别怪我们地方上执行不力。
扶苏心中了然,这是地方官吏最常见的“软钉子”。
他没有动怒,而是按照林晚临行前教他的方法,开门见山,首奔主题。
“王县令言重了。”扶苏温和地笑道。
“孤此来,非是视察,也非指手画脚,而是来与诸位,同舟共济,共谋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他从随行的文吏手中,接过一份早己准备好的《上林县新政试点纲要》,分发给众人。
“这是孤与老师,连夜草拟的一份计划,请诸位过目。”
王楷等人接过竹简,仔细看了起来。
越看,他们的眉头,就皱得越紧。
这份纲要,写得极其详尽:
土地清丈: 需在三月之内,重新丈量全县所有官田、私田,核实户籍与田亩数量,绘制成册。
官坊筹建: 需征用县城外五十亩土地,建立一座集冶炼、木工于一体的“上林农具坊”。
技术推广: 需从全县选拔百户农家,作为第一批“科技示范户”,由官府提供新式农具租借和堆肥技术指导。
工匠招募与培训: 需将全县在册工匠,统一登记,并分批次进行新技术培训。
……
每一条,都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
每一条,都可能触动到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第一条,“土地清丈”,更是让王楷心中警铃大作。
秦制虽严,但山高皇帝远。
地方上的土地兼并、户籍隐匿,是屡禁不止的顽疾。
这其中,牵扯了多少本地的豪族、大户?一旦清丈,这些人的利益受损,必然会群起而攻之。
到时候,他这个县令,就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公子。”王楷放下竹简,面露难色。
“您这份纲要,高瞻远瞩,下官佩服。只是……这土地清丈,工程浩大,且极易引发民怨。我县百姓,安居乐业己久,若是贸然行事,恐……恐会破坏这安稳的局面啊。”
“是啊,公子。”县丞也附和道。
“还有这官坊,征地、建房、招工,耗费巨大,非县中财力所能及也。”
其他人也纷纷诉苦,言下之意,都是这事儿太难了,我们办不了。
扶苏静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们。
等所有人都说完了,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诸位的难处,孤都明白。”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
“但是,诸位也要明白一件事。推行新政,不是孤一人的事,也不是上林县的事,而是陛下的旨意,是大秦国策之所向。”
他加重了语气:“陛下,在看着我们。天下人,也在看着我们。上林试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这番话,搬出了始皇帝这座大山,让在场的官吏,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至于诸位的顾虑。”扶苏话锋一转,开始逐一破解
“土地清丈,势在必行。但我们可以讲究方法。此次清丈,只为摸清家底,以便后续推广新政。孤可以向诸位保证,对于清丈出的‘隐田’,只要主动申报,官府可既往不咎,只从明年起,依律纳税。若有负隅顽抗者,则新账旧账一起算!恩威并施,孰轻孰重,相信上林的乡绅大户们,都是聪明人。”
“至于钱粮。”扶苏笑道。
“父皇早己下旨,从国库专款拨付。人手,孤也从咸阳带来了。技术院的算学士,将全程协助清丈工作,保证公平、公正、高效。”
“至于官坊,技术人员、核心设备,皆由技术院提供。上林县要做的,只是提供土地和普通的劳力。这,也算是为国分忧,诸位,不会连这点担当都没有吧?”
扶苏的应对,有理有据,软硬兼施。既给出了解决方案,又堵死了他们推诿的后路。
王楷等人面面相觑,心中暗惊。
眼前的这位长公子,早己不是传闻中那个只知诵读经书的仁善储君。
他的言谈举止,条理清晰,手段老练,隐然己有其父皇的几分风范。
他们知道,想用官场上的老办法来糊弄他,是不可能了。
“下官……下官明白了。”王楷率先表态,躬身一揖。
“下官,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公子,推行新政!”
“我等遵命!”其余官吏,也纷纷附和。
扶苏知道,这只是口头上的臣服。
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万事开头难。
他要做的,就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果,来打消这些人的疑虑,凝聚他们的力量,将这艘名为“新政”的大船,稳稳地推向远方。
夜深了,扶苏独自一人,在灯下仔细研究着上林县的舆图和户籍黄册。
他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上。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
但他的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
因为他知道,在这条路的尽头,是一个更强大、更富庶的大秦。
也是老师眼中,那个属于未来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