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院内,经济课进入了尾声。
案几上除了钱和商品,还多了一张简略的大秦地图,上面用线条勾勒出一些主要的道路和河流。
“长公子,我们己经了解了钱和市场。”林晚指着地图说。
“钱让市场得以高效运转,市场让物产得以调配和交换。而将不同地方的市场连接起来,让货物跨越遥远的路途进行流通,便是‘贸易’。”
“贸易,如同河流,将各地分散的物产汇聚起来,又将汇聚的物产分流到各地。”林晚用比喻开场。
“它使得我们不必生活在物产单一之地,也能享用到来自远方的物品。例如,在咸阳,我们可以通过贸易获得来自南方岭南的香料,来自西方塞外的皮毛,来自东方齐地的鱼盐。”
扶苏回想起自己在边疆时,偶尔也能见到一些来自西域的商人,他们带着奇特的货物,用不甚流利的秦话进行交易。
那时他只觉得新奇,并未深思其中的意义。
“父皇修建的驰道和水渠,以及统一的文字和货币,都极大地便利了贸易。”扶苏结合之前所学说道。
“道路西通八达,货物运输更便捷;文字统一,交易契约更明确;货币统一,买卖计算更简单。这使得贸易的范围比以前更广了。”
“长公子说得非常好,这便是父皇在经济上的另一大功绩。”林晚肯定道。
“他不仅统一了疆域,更在制度和设施上,为帝国范围内的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得大秦内部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市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互补和发展。”
“贸易有什么好处呢?”扶苏问道。
“除了我们能买到远方的物品,对国家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
“贸易的好处,不仅仅在于物产的丰富。”林晚答道。
“首先,贸易能够促进专业化。某个地方特别适合种植某种作物,或者生产某种器物,他们便可以专注于生产,将多余的通过贸易卖到其他地方,换取自己需要但无法生产的东西。这样,总体的生产效率便会提高。”
“其次,贸易能够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官府可以对跨越地域的贸易征收关税或市税,这笔收入有时甚至比田税还要可观。”林晚指着地图上的关隘和城邑,“例如,在重要的交通要道或城邑市场,官府都会设立机构,管理贸易并征税。”
“再者,贸易能够促进交流和了解。商人往来于各地,不仅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不同地方的信息、知识和文化。这有助于打破地域隔阂,增进相互了解。”
“林师,您上次曾展示那张世界地图,言及天下之外,有广袤之海,海有大洲,洲有异国异族。”扶苏突然想到。
“那与这些遥远之地的贸易,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长公子想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林晚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
他知道,扶苏己经开始将贸易的概念从帝国境内延伸到全球范围。
“与天下之外的贸易,称为海外贸易或陆路通商(指丝绸之路方向)。”林晚解释道。
“这种贸易更加艰难和危险,需要克服更长的距离、更恶劣的环境、面对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但其带来的收益,也可能更加巨大。”
“例如,我们大秦特有的丝绸、瓷器(虽然秦朝时期瓷器还不成熟,但可以提及陶器的精美和发展潜力)、茶叶(如果己经有),在遥远之地可能是闻所未闻的珍宝,能换取难以想象的财富。”林晚举例道。
“反之,海外也有许多我大秦没有的物产,如珍稀的香料、奇特的药物、从未见过的谷物(如玉米、土豆——可以在未来引入时作为伏笔)、甚至一些我们不曾掌握的技艺和知识。”
“与这些遥远文明的贸易,不仅仅是钱物的交换。”林晚强调道。
“更是文明的交流。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优点,借鉴他们的经验,了解他们如何生活,如何治理。这能极大地开阔我大秦的视野,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多元。”
“然而,海外贸易也充满风险。”林晚提醒道。
“路途遥远,可能遭遇风暴、沙漠、疾病。可能会遇到不友好的部族或国家,遭遇劫掠。所以,进行海外贸易,需要勇气,需要智慧,也需要国家力量的保护和支持。”
他看着扶苏,语气带着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父皇统一六合,己是伟业。若能将大秦的商路,从六合之内,延伸到西海之外,让大秦的丝绸和技艺,流传到遥远之地,让远方的珍宝和知识,汇聚到咸阳,那将是更加辉煌的功绩!那便是真正的‘开万世太平,达天下之善’!”
林晚用这种方式,将遥远的海外贸易,与扶苏“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联系起来,激发他对对外探索和全球贸易的兴趣和雄心。
“林师,儿臣明白了。”扶苏眼中闪烁着光芒。
“贸易不仅仅是买卖,它是连接,是活力,是财富,更是文明的交流和国家的力量延伸!父皇统一六合,打通了帝国内部的经脉。儿臣未来的责任,便是要将这些经脉,延伸到天下之外!”
他己经开始想象,一支支大秦的商队,带着丝绸、瓷器,沿着驰道向西,跨越山川,进入西域;
一艘艘大秦的船舶,载着货物,驶向浩瀚的海洋,与遥远的岛屿和大陆进行交易。
林晚欣慰地点头:“然要实现这一切,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有能远航的船只(造船技术),需要有能应对风险的手段(航海术、军事护航),需要了解遥远之地的地理和风俗(地理测绘、情报收集),需要有鼓励贸易的政策(经济制度)……这些,都将是我们未来要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至此,林晚关于大秦经济的初步讲解告一段落。
他用三章的内容,从“钱”的基础功能,到“市场”的运行和作用,再到“贸易”的连接和意义,为扶苏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经济认知框架。
这些知识虽然是小学程度的简化,但己足以让扶苏看到经济在国家运行中的重要性,以及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挑战。
扶苏对经济的兴趣被彻底激发,他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大秦的钱粮、市场、商贾,以及父皇的那些宏大政策。
他知道,未来的治国之路,除了德政和法治,更离不开对经济的深刻理解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