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春季总是来得缠绵,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粉墙黛瓦的影子,也倒映着李华裳眼中一丝茫然的湿意。
楚离
也是极好的
性子不像萧云深那般清冷如月,倒像江南的日光,暖而不灼,总能在她最无措时递过一双手。
自那日一见后萧云深再无音讯,一日日过去,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像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她一厢情愿的痴傻。她为他找的借口——“他忙于政务”
但更深的原因或许就是
他不想
他不想
是啊 有时间吃饭 睡觉 怎么没有时间传个音讯。
看来在他心中
她或许真的
不重要
心碎成了齑粉,被苏州的雨一吹,便散得无影无踪。
李华裳,你……还要等吗?”
等吗?李华裳在心里问自己。一个从未给过她任何承诺的人,一个或许从未将她放在心上的人。
她想起初遇萧云深时,他立于月光下问她为何一连十日都巡夜,面色冷峻,却眸光清冽,只那一眼,便让她误了多年时光。
她曾以为,他来苏州,是特意来寻她的
情之一字,本就难言。但若真心相待,又怎会舍得让对方心生疑窦,辗转难眠?
李华裳,你不是告诉自己 只能喜欢先喜欢自己的人吗
雨渐渐小了,石榴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瓣上的水珠滴落,惊起了一地涟漪。李华裳转身走到梳妆台,拿开铜镜时忽然晃出一道冷光,镜面中央,不知何时竟贴着一方素白笺纸,墨字潦草却熟稔,像极了那人平日里挥毫时的疏淡风骨。
“山雨巷华府见”。
五个字如同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将方才渐渐平息的涟漪,再次搅得沸反盈天。
是萧云深吗
更漏敲过,西厢的窗纸仍映着明明灭灭的烛光。李华裳散着长发坐在妆台前,指间那方“山雨巷华府见”的纸条己被捻得发皱,墨痕在烛火下泛着幽微的光,像一道烧在心头的符咒。
去吗?
这个问题从午后攥着纸条冲出房门的那一刻起,就像檐角不断线的雨珠,一滴一滴砸在她心尖上。方才在镜中瞥见自己的模样——眼下青影沉沉,唇色褪得发白,连鬓边那缕碎发都因反复踱步而显得凌乱。铜镜里的人,分明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邀约搅得方寸大乱。
她原以为,那句只喜欢先喜欢自己的人,两年前让错乱了的心有了锚点,现在也会。
可萧云深的名字,像一枚深埋多年的刺,以为早己结痂,偏偏在最不经意时被轻轻一挑,便引出淋漓的疼与不甘。
此刻,指尖触到纸条上那抹若有似无的松木香,记忆便顺着香气逆流而上——元日宴,他递来的葡萄酿,酒盏边缘沾着他指尖的微凉;那夜,他的目光,清冽如寒星,却藏着一缕温柔。
“他?”她对着烛火喃喃,烛芯爆出一朵灯花,火星溅落时,她猛地攥紧纸条,指甲几乎掐进掌心。若真心在意,何必杳无音信?若无意,又何必送来这纸邀约?这迟来的回应,究竟是真相的帷幕,还是又一场更深的敷衍?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又落了起来,淅淅沥沥敲打着芭蕉叶,如同她胸腔里反复拉锯的念头。去见他,若他依旧是那副疏离模样,甚至道出更伤人的真相,她这颗本就千疮百孔的心,可还承受得住?可若不去,这多年的执念,难道就该在一张神秘的纸条前戛然而止?
无论如何
我要一个答案。
想到此,李华裳立刻起身。
一路飞奔到了山雨巷,辗转找到华府的门匾,想走过去又迟疑了,一路奔走,月白色襦裙下摆满是泥渍,况且她也并未梳妆,若此刻叩门,萧云深见了她这副失了分寸的模样,会不会觉得她很心急?哪有女孩子家的半分矜持
这般模样,岂不像……她咬着唇,没说出口的那个“痴傻”二字,像针一样扎在舌尖。
不管了
我定要个答案
定了定心神,她推开了门,门是虚掩的。
他料到了她会来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一股莫名的火气便顺着胸腔往上涌。凭什么?凭什么他总能这般笃定?笃定她一定会来。
就像这扇虚掩的门,看似敞开,实则是最锋利的挑衅——他知道她会来
“凭什么?”她低声喃喃,指尖掐进了掌心。
她想到了楚离,她想起去年冬日楚离给她蜜薯时,那小心翼翼生怕烫到她的模样;想起他笨拙的解释;想起她随口说想吃城南的糖粥,他便顶着细雨跑了大半个城,回来时鬓角全湿,却笑得像个孩子。楚离总是那般真挚温暖,从来不用她猜,从来都那么温暖,如果自己不来,就可以永远徜徉在那片温暖的安稳中。
可楚云深呢?他用那双眼看透她的犹豫,用那抹笑挑动她的好奇,如今更用一扇虚掩的门,将她的骄傲踩在脚下。她李华裳,何时成了别人眼中“必然会来”的风景?这比萧云深的无视更让她难堪,那是一种被轻慢的、不被尊重的愤怒。
她呆呆的站在门前胸口还在因那股怒意而起伏。是气他的笃定,还是气自己的不争?为何总要在别人的目光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为何总要被这虚无缥缈的“预料”牵着走?
想到此,她转过身,刚走出两步,身后的门却“吱呀”一声开了大半,楚云深的声音带着一丝夜露的微凉,从门内传来:“既然来了 为何又走?”
李华裳的脚步猛地顿住,背脊挺得笔首。夜风吹起她的披帛,像一面决绝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