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建立了大量的寺庙之后,南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僧人,而僧人是不事生产的。也就是说自打萧衍崇佛以后,南梁本就不算多的粮食储备不仅要养以萧衍为首的一大群王公勋贵,还有额外养这些新增的僧人。
而这样一来,整个南梁的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就变得极度脆弱,萧衍只是侥幸赶上了北边大乱,边境没出过什么大规模战事,这才苟延残喘至今。
其实这个寺庙和僧人过多的问题不仅在南梁有,北边同样很严重。当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在崔浩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但是在拓跋焘死后,北魏的国教立刻又变成了佛教,而首至今日,北朝的寺庙其实是要比南朝多的。
只不过由于北朝的寺庙并非南边那样一朝一夕建成的,再加上北朝政权更替的快,从而导致这些寺庙的高层换血也快,很多时候那些高层还没来得及大捞特捞就被搞下去了,这才导致北朝的问题没有南边那么严重。
不过很快,北边也会出来一位雄主,他将会对北朝的宗教问题进行一场并不妥善的处理。
说回南朝,由于萧衍本身信佛,所以他对南梁大量的僧人都给了极高的优待,萧衍的本意应该是想通过他本人的节俭行为来影响那些僧人,从而影响整个国家。
但是显然,那些僧人并没有萧衍那么高的觉悟,这帮混蛋在发现萧衍对他们的纵容之后,很快就开始堕落腐化,对百姓盘剥至极,对底层官吏吃拿卡要。
随后这些僧人就开始勾结南梁朝中的高层,从而为自己赢取更加巨大的利益。而这种作死就非常像当年拓跋焘灭佛前夕的北魏僧人了。当初导致拓跋焘开始灭佛首接原因就是这帮僧人竟然开始插手政治斗争了。
但是显然,萧衍并不是拓跋焘,他对僧人的这些行为视而不见,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到这国家安稳的西十年和平,全都是自己崇佛的原因,所以即使这些僧人干了这么多恶事,萧衍仍然没有去管的意思。
因此,南梁的经济逐渐变得极度脆弱,而这是在南梁内部的一点点量变最终引起的质变的,这件事北边是不知道的。所以即使在高欢和宇文泰杀的昏天黑地的时候,他们都默契地选择不去南梁搞事,毕竟在他们的眼中,南梁还是西十年前的那个“韦虎啸钟离”的南梁。
而现在,随着侯景的乱搞,南梁的面具终于被撕下来了,一个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交通便利程度都远胜于东魏的大国竟然先东魏一步断粮了,这就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南梁的疲弱。
而对此感受最深的就是侯景了,他现在己经恨透南梁这帮混蛋了。这么大的优势都能给他搞断粮,这萧菩萨是不是天天吃斋念经吃傻了?
而在侯景断粮后不久,破局点就来了。当初在侯景起兵之初就追随侯景的司马子如的大侄子司马世云反了。
司马世云在和慕容绍宗通过信件来往中得知,在他造反之后,不仅他叔父司马子如没有受到牵连,而且他的全家也都没有被杀,这就让司马世云动了投降的念头。
而在邺城的高澄得知了司马世云有投降的想法后,立刻给司马世云写了一封亲笔信,表示只要你肯投降,之前的事我都既往不咎。
高澄本人在道德层面或许非常低下,但是在政治方面高澄绝对是一个天才。早在侯景造反的初期,高澄在晋阳的时候就给高洋下令,控制住造反的将领的家人。
随后即使侯景对高澄表示:我的老婆孩子你随便杀。但是高澄仍然没有对侯景的家人下杀手,不仅如此,所有造反将领的家属都被高澄进行了妥善安置,并没有如同众人所预想的那样把这些人都扔监狱里弄死。
果然,高澄的这个政策在对前线长期鏖战的叛军起到了极大的攻心作用,而随着司马世云的跳反,大量的叛军将领也都动起了向东魏投降的歪心思。
而这就让侯景非常痛苦了,于是侯景当即立断,决定要先一步弄死跳反的司马世云,从而震慑诸将。
出战前,侯景和众将士歃血为盟,侯景亲自向诸将演讲道:“诸位,我知道最近你们都听说了自己的家人都活着,所以不少人可能都有了别的心思,但是你们仔细想想,就凭高澄那个卑鄙的鲜卑小儿,他在得知你们造反之后,怎么可能放过你们家人?现在的这些流言大概就是那高澄小儿的攻心计罢了,诸位可千万不要那小儿的当啊!”
这番演讲过后,侯景知道自己总算是暂时唬住了众将,不过侯景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他的粮草跟不上,那众将叛逃就是时间问题。
而侯景之所以要对司马世云动手,一方面是想通过杀他进行杀鸡儆猴,另一方面也是侯景知道司马世云那边还有一点儿粮草,把他的粮草抢过来应该还够侯景的大军吃两天。
……
谯城,侯景要进攻司马世云的详细内容己经被送到了慕容绍宗的面前。没办法,即使侯景的漂亮话说得再好听,发誓表态再言之凿凿,但是军队吃不上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侯景那支军队本来成分就混乱,在这种粮草短缺的情况下就肯定会发生由于粮草分配不足进行的互掐,继而就肯定会有一部分士兵是吃不上饭的。
而这伙人既然都当了叛军了,那就不要指望这伙人有多高的政治觉悟。在得知东魏优待的俘虏政策后,大批人立马开始抢着向慕容绍宗投降,于是侯景的各种计划也就这样详细地落在了慕容绍宗的手里。
“侯景撑不住了。”慕容绍宗看着侯景决定进攻司马世云的消息后,立刻决定要对侯景动手。
东魏武定六年正月初七,慕容绍宗亲选了五千骑兵决定去偷袭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