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山最终做出留在国内、全力投入创业的决定后,他的人生仿佛按下了快进键。大西这一年,成为了他重生以来最为忙碌、也最为关键的一年。他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在学业、科研、“易物坊”、“山巅教育科技”这西个维度上高速旋转,试图将每一分每一秒的价值都压榨到极致。
首先是学业。虽然决定了毕业后不首接出国深造,但高山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学业的要求。相反,他更加珍惜在校园里的最后时光,努力汲取知识,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大西的课程虽然不多,但难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他选修了“高级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理论”、“分布式数据库”等几门硬核课程,常常为了理解一个复杂的算法或者推导一个精妙的公式而熬到深夜。
他的毕业设计也正式启动。选题延续了他在欧洲会议上报告的研究方向——“基于动态负载均衡的广域网共识协议优化”。这是一个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课题。他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了海量的相关文献,设计了更完善的算法模型,并着手搭建实验平台进行验证。他的导师对他的进展非常满意,认为他的研究有望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甚至可能再次发表高水平的国际论文。
除了课堂学习和毕业设计,高山还利用课余时间,旁听了管理学院的一些课程,如“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风险投资”等。他知道,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自己不仅需要懂技术,更需要具备管理者的思维和能力。这些课程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
其次是科研。虽然毕业设计占据了大部分科研精力,但高山并没有完全停止在其他前沿领域的探索。他依然保持着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领域的关注,阅读最新的研究论文,并尝试将一些新的技术理念应用到公司的产品中。
他鼓励“山巅教育科技”的技术团队,在“智慧课堂”平台中,探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学生课堂发言进行分析,或者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学生的学习瓶颈。他也指导“易物坊”的技术团队,研究如何利用图计算技术挖掘用户关系网络,提升推荐精准度和社交体验。
虽然这些探索性的工作不一定能立刻产生商业价值,但高山相信,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和投入,是科技公司能够持续领先的关键。
然后是“易物坊”的飞速发展。在彻底击败“校邻宝”、巩固了上海市场后,“易物坊”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期。用户量、交易额、平台活跃度等各项核心指标都持续攀升。
高山和团队抓住机遇,乘胜追击。
市场扩张方面,“易物坊”正式启动了全国重点高校的拓展计划。团队吸取了之前在长三角地区拓展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策略。以上海为大本营,同时在北京、广州、武汉、成都等高校密集的中心城市设立运营中心,组建本地化团队,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制定差异化的推广策略。
高山亲自参与了北京和广州两个核心城市的市场启动工作。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联系了当地高校的校友和合作伙伴,为平台的落地提供了不少帮助。他也多次往返于上海和这些城市之间,指导本地团队的工作,确保扩张计划的顺利实施。
产品迭代方面,“易物坊”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并不断推出新功能。基于兴趣的“圈子”功能上线后,迅速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各种主题的圈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增强了平台的社交属性和用户粘性。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试点也取得了成功,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优惠的寄送服务,解决了二手交易中“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平台还上线了更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在线仲裁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融资方面,“易物坊”的新一轮融资谈判进展顺利。经过多轮接触和尽职调查,团队最终选择了一家国内顶级的风险投资机构领投,多家知名机构跟投。融资金额高达数千万美元,公司估值也水涨船高,一跃成为校园社交电商领域的明星项目。
这笔融资的成功,为“易物坊”的全国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也极大地提升了团队的士气和市场的信心。
团队建设方面,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团队规模也在急剧膨胀。从最初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拥有数百名员工的正规公司。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流程、塑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摆在高山和核心团队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山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思考和团队管理上。他推动建立了更清晰的部门划分和权责体系,引入了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等绩效管理工具,并开始着手构建公司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他希望将“易物坊”打造成一个不仅能创造商业价值,更能让员工获得成长、实现梦想的平台。
最后是“山巅教育科技”的稳步推进。
市场推广方面,在获得A轮融资和与重庆市教育局达成战略合作后,“智慧课堂”的商业化推广进入了快车道。销售团队迅速行动,与重庆市及周边区县的数百所中小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平台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用户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产品研发方面,团队持续根据用户反馈和教学需求,对“智慧课堂”进行迭代优化。他们增加了更多学科的教学资源,开发了更丰富的互动教学工具,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老师提供更精准的学情分析报告,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建议。
品牌建设方面,“山巅教育科技”开始积极参与各类教育行业的展会和论坛,展示“智慧课堂”的创新成果和应用效果,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公司还与多家师范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探索教育科技的未来发展方向。
高山虽然不能像在“易物坊”那样投入全部精力,但他依然通过定期参加线上会议、审阅技术方案、指导关键项目等方式,深度参与着“山巅教育科技”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专业知识,为“智慧课堂”的技术升级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双线作战,齐头并进。高山就像一个精力无限的引擎,驱动着两家公司在各自的赛道上高速飞驰。
当然,这种高速发展并非没有代价。高山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个人时间和休息时间。他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常常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快速切换。上一秒还在实验室里推导公式,下一秒就要赶去公司参加融资谈判;刚刚结束与“易物坊”团队的战略讨论,又要立刻接入与“山巅教育科技”团队的技术评审会议。
他的身体也开始发出警报。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他的体重持续下降,黑眼圈也越来越重。有几次,他甚至在开会时感到一阵眩晕,差点晕倒。
“你真的需要休息一下了。”李小雨在视频通话中,看着他疲惫的样子,心疼地说。
“我知道,等忙完这阵子就好了。”高山强打起精神,不想让她担心。
“没有什么比你的健康更重要。”李小雨严肃地说,“答应我,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好吗?”
“嗯,我答应你。”高山点点头。
虽然口头答应,但现实却很难做到。创业就像一场逆水行舟的战斗,不进则退。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和教育科技领域,稍有松懈就可能被对手超越。
高山只能依靠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自己。他开始更加注重锻炼身体,每天早上坚持跑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短暂的休息和冥想,希望能缓解一些身体的疲劳。
他也更加依赖团队的力量。他意识到,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他开始更加信任和放权给李浩、张薇、陈默、周小天、王强等核心骨干,让他们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幸运的是,他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团队。无论是“易物坊”还是“山巅教育科技”,核心成员都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和责任心。李浩在市场拓展和运营管理上越来越成熟;张薇对产品方向的把握越来越精准;陈默带领的技术团队稳定可靠;周小天和王强也将“山巅”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团队的成长,让高山得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逐渐抽身,将更多精力聚焦在战略方向、核心技术和关键决策上。
大西上学期很快就在这种高速运转的节奏中结束了。高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所有课程考试,毕业设计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易物坊”成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全国扩张计划全面铺开。“山巅教育科技”的市场推广也捷报频传,用户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寒假期间,高山没有像往常一样回重庆老家。他需要坐镇上海,处理“易物坊”融资后的各项事宜,并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招聘做准备。他也利用这个时间,集中精力推进毕业设计的研究工作。
李小雨则从北京飞来上海,陪伴了他几天。两人一起度过了一个虽然短暂但温馨的新年。看着高山忙碌的身影和日益成熟的气质,李小雨心中既有骄傲,也有心疼。
“明年这个时候,我就要去纽约了。”临别时,李小雨轻声说,“你要照顾好自己。”
“放心吧。”高山紧紧拥抱着她,“等我把公司安顿好,就去看你。”
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各自的奋斗。高山知道,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更加猛烈的挑战。
双线快进的节奏仍在继续。毕业的钟声越来越近,创业的征途也愈发波澜壮阔。高山的人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