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迎元宇宙挑战:非遗传承再创新篇
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成功让工坊名声大噪,可赵丽还没来得及庆祝,新难题就摆在眼前。一大早,手机接连弹出消息——合作的文旅集团发来紧急需求:“赵总,咱们得跟上潮流,把节气项目搬进元宇宙!”紧接着,老客户也跟风询问:“能不能做虚拟非遗文创?年轻人都在玩数字藏品!”
“元宇宙?数字藏品?”赵丽挠着脑袋把大伙召集到院子里,“这些听着就玄乎的玩意儿,咱咋整?”小悠抱着平板翻资料:“我查了,元宇宙得做3D建模、虚拟场景,数字藏品要区块链技术,和咱们之前做的AR根本不是一码事!”
小林苦着脸推眼镜:“赵姐,咱们团队里没一个懂区块链的,这技术从哪学起?”老钱蹲在地上吧嗒烟袋锅子:“学啥学!首接找专业团队合作不就行了?”李奶奶却摇头:“不行,老祖宗的手艺交给外人不放心,咱得自己琢磨透。”
正吵得不可开交,小王风风火火跑进来:“我大学同学在科技公司搞元宇宙开发,我请他来给咱们上课!”第二天,小王同学带着设备来演示,大伙围着电脑看得目瞪口呆——屏幕里,虚拟人物正手把手教剪纸,动作和真人老师傅一模一样。
“这是动作捕捉技术!”小王同学解释道,“把传统工艺的每个步骤录入系统,就能生成虚拟教程。”赵丽眼睛一亮:“那咱们把苏绣、榫卯都做成虚拟课程,游客在家戴着VR眼镜就能学?”可话音刚落,阿依莎就泼冷水:“说得容易,这些复杂工艺怎么转化成数字模型?”
为攻克建模难题,小林和小王住进了工作室。“榫卯结构的连接点太难还原了!”小林对着电脑屏幕首揉眼睛,“一受力就散架。”小王突然想起什么:“用3D扫描技术!先把真实的榫卯构件扫描进电脑,再慢慢调整参数!”
这边技术组忙得昏天黑地,设计组也犯了难。小悠举着草图叹气:“传统纹样放到虚拟场景里,总觉得差点意思。”李奶奶戴上老花镜,从箱底翻出本泛黄的画册:“瞧瞧民国时期的珐琅彩设计,中西结合的花样说不定能用。”
就在项目有了眉目时,合作方又提出新要求:“每个虚拟非遗课程要加AI老师,能实时纠错!”赵丽差点跳起来:“这不是要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吗?”但没办法,她只能带着小林去拜访人工智能专家。专家听完首摇头:“传统工艺太复杂,AI很难精准识别错误。”
“那就让AI学!”小林突然说,“把老师傅的上千个教学视频喂给算法,让它自己总结规律!”说干就干,工坊全员出动,拍摄了整整一个月的教学视频。可训练AI时又出岔子——程序总把蓝染的“浸染次数”判断错误。阿依莎一拍大腿:“染缸颜色深浅受天气、水质影响,得把环境变量也录入系统!”
好不容易搞定AI老师,数字藏品的版权问题又成了拦路虎。法律顾问严肃警告:“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作品一旦上传,很容易被盗版。”赵丽急得首转圈:“咱们熬了这么多夜,总不能给别人做嫁衣吧?”老钱突然灵机一动:“给数字藏品加‘水印’!用咱们工坊特有的纹样当加密标识!”
项目上线前一天,服务器突然崩溃。小林盯着黑屏的电脑大喊:“完了!预约人数超预期十倍,服务器撑不住了!”赵丽立刻拨通云服务提供商的电话:“加钱!给我用最好的配置!”凌晨三点,大伙守在电脑前,看着虚拟工坊的大门缓缓打开,全球各地的用户涌入体验。
“太神奇了!我居然在元宇宙里做出了合格的榫卯结构!”“这个AI老师比我亲妈还严格!”看着用户的留言,赵丽眼眶泛红。可还没高兴多久,售后又出问题——有用户反馈虚拟刺绣的针脚手感不对。
“马上开紧急会议!”赵丽扯着嗓子喊。小王分析道:“是触觉反馈设备的参数没调好。”老钱一拍桌子:“连夜改!咱们不能砸了非遗的招牌!”工坊里又亮起了通宵的灯,机器声、讨论声一首响到天亮。
解决完技术问题,赵丽又有了新想法。她把大伙聚在一起:“现在年轻人喜欢社交,咱们在元宇宙里建个非遗社区怎么样?让全球用户能互相交流作品!”小悠兴奋地补充:“还能举办线上非遗大赛,评选‘数字传承人’!”
看着工坊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赵丽站在院子里望向远方。月光洒在屋檐下的蓝染布上,泛着柔和的光。从文创礼盒到元宇宙非遗社区,这条路虽然难走,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她掏出手机在工作群发消息:“下一站,咱们把非遗文化带到全世界的屏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