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我在东北屯里开异能
重生七零:我在东北屯里开异能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重生七零:我在东北屯里开异能 > 河套屯新梦:零碳乡村的攻坚

河套屯新梦:零碳乡村的攻坚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七零:我在东北屯里开异能
作者:
烈境侠女
本章字数:
4342
更新时间:
2025-05-15

丰收的喜悦还没散去,赵丽就带着大伙紧锣密鼓地筹备起“零碳乡村”计划。可刚开了个头,新问题就像地里的野草,一茬接一茬冒出来。

这天一大早,村里的老木匠陈叔气冲冲地闯进服务站:“赵丽!听说要拆我家老灶台?那可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宝贝,用了快一百年了,说拆就拆?”

赵丽赶紧起身给陈叔倒了杯茶:“陈叔,您先消消气。我们推广沼气池,就是想让村里少烧柴火,减少污染。您家老灶台留着当摆件,照样能做纪念。而且用上沼气池,做饭烧水又快又干净,还省钱呢!”

陈叔哼了一声:“说得好听!我用了几十年柴火灶,顺手得很。新玩意儿看着就不靠谱,万一漏气爆炸可咋办?”

大学生小张正好来送资料,听到这话赶忙接过话茬:“陈叔,现在的沼气池技术可成熟了,有多重安全防护。您要是担心,我们先在您家试点,保证手把手教会您用!”

陈叔还是有些犹豫:“那……那要是用不惯,能改回来不?”

赵丽笑着拍了拍陈叔的肩膀:“当然能!咱们一切都以您满意为准。”陈叔这才勉强点了点头。

解决完灶台的事儿,赵丽又犯起了愁。太阳能板采购资金还差一大截,县里的补贴一时半会儿下不来。她正对着账本发愁,琉璃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赵老师!我联系上一家新能源企业,他们愿意低价提供设备,还能派人来指导安装,但要咱们在村里给他们做宣传。”

赵丽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不过咱们得把协议条款看仔细了,不能吃哑巴亏。”

正说着,宋卫东推门进来,一脸愁容:“赵老师,村民们对安装太阳能板意见不一。有的担心占屋顶空间,有的怕影响采光。”

赵丽叹了口气:“看来还得再开个村民大会,好好给大伙解释解释。”

村民大会那天,服务站挤得满满当当。赵丽站在台上,拿着大喇叭说道:“乡亲们,咱们建零碳乡村,是为了让河套屯的天更蓝、水更清,以后子孙后代都能享福。太阳能板安在屋顶,不占地儿,还能发电卖钱,多划算!”

可台下还是议论纷纷。王婶站起来说:“赵丽,我家屋顶晒谷子用呢,装了板子,谷子往哪晒?”

赵丽早有准备,赶紧解释:“王婶,我们规划了集中晾晒场,保证比您自家屋顶还宽敞。而且晾晒场也会安装太阳能板,遮阴又发电,一举两得!”

又有人喊道:“那万一阴天、下雨天,没电咋办?”

技术员小王抢着回答:“咱们配了储能设备,晴天发的电存起来,阴天也够用。实在不够,还能接入电网,一点不用担心!”

尽管解释得很详细,还是有几户村民摇头,说啥也不同意。赵丽知道急不得,决定回后挨家挨户做工作。

接下来的半个月,赵丽带着团队跑断了腿。白天上门劝说,晚上在村里广场放科普电影,讲解零碳乡村的好处。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松了口。

就在一切慢慢步入正轨时,施工队在安装太阳能板时出了意外。一块板子没固定好,从屋顶滑落,砸坏了刘大爷家的鸡窝,还差点伤着人。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刘大爷气得首拍桌子:“这工程太危险了!我看还是别搞了,赶紧停工!”

赵丽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到刘大爷家,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还承诺彻查施工安全问题。她把施工队负责人叫到跟前,严肃地说:“安全无小事!马上停工整顿,所有工人重新培训,设备全面检查,不达标不许开工!”

经过这次风波,赵丽更加谨慎。她每天都到施工现场盯着,还发动村民当义务监督员。渐渐地,大伙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

几个月后,河套屯的零碳设施基本建成。村里到处都是太阳能板,沼气池也开始供气。可新的挑战又出现了——村民们对这些新设备不会用、不敢用。

陈叔家的沼气池老是打不着火,急得首跺脚:“我说不用这玩意儿吧,非要装!现在好了,成摆设了!”

赵丽带着技术员上门,手把手教陈叔操作:“陈叔,您看,先检查阀门,再按这个开关,点火前要先排气……”试了几次,沼气灶终于“噗”地一声点着了,陈叔脸上露出了笑容:“还真不难!”

为了让大家都能熟练使用新设备,赵丽组织了好几场培训课。白天没时间的村民,就晚上开课。她还让琉璃做了简单易懂的操作手册,发到每家每户。

慢慢地,村民们尝到了零碳设施的甜头。张婶家用上沼气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省了不少煤气钱;太阳能板发的电,不仅够自家使用,多余的还能卖给电网,每月都有额外收入。

看着村里的变化,赵丽打心眼里高兴。可她没打算停下脚步,又开始琢磨新点子。这天,她把大伙召集到一起:“乡亲们,咱们的零碳乡村有了基础,下一步得搞点特色产业。我想利用这些清洁能源,建个绿色食品加工厂,把咱们的农产品深加工,大家觉得咋样?”

“好是好,”老周挠挠头,“可谁来管理,技术从哪来?”

赵丽胸有成竹:“我联系了农业大学的专家,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方面,咱们可以让村里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参与培训,学习管理经验。”

“那资金呢?”又有人问。

“县里有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咱们争取一下。再发动村民入股,按股分红。”

在赵丽的努力下,绿色食品加工厂项目很快获批。村民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入股。施工建设时,大伙自发组成监督小组,严把质量关。

工厂建成投产后,河套屯的农产品身价倍增。草莓做成了果酱、果脯,葡萄酿成了葡萄酒,包装精美,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天,一辆辆满载河套屯特产的货车驶出村庄。赵丽站在村口,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知道,河套屯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了,而前方还有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