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那点事
赤脚医生那点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赤脚医生那点事 > 田埂交响曲

田埂交响曲

加入书架
书名:
赤脚医生那点事
作者:
老山情
本章字数:
4458
更新时间:
2025-05-14

第一章 田埂上的红十字

"秋月妹子,咱村就你念过初小,又跟镇上的老郎中认过草药,"队长搓着冻裂的手掌,棉袄上还带着草料味,"公社说要培养'亦农亦医'的赤脚医生,白天种地,晚上学医,你可愿试试?"瓦檐滴落的冰棱水砸在青石板上,惊飞了墙根打盹的麻雀。李秋月望着墙上新贴的宣传画:扎着羊角辫的姑娘背着药箱走在田埂上,药箱上的红十字比晚霞还鲜艳。

三天后,她揣着半本《农村常见病防治手册》和十支玻璃注射器,成了十里八乡第一个女赤脚医生。生产队腾出库房做卫生所,土墙上用石灰水刷着"一根针一把草,防治疾病保健康",炕桌上摆着社员们凑来的家什:缺了角的搪瓷盆、磨出包浆的竹火罐、还有不知谁捐的半瓶过期红汞。

第二章 油灯下的课堂

头回出诊是在腊月廿八。王大爷的小孙子得了痢疾,蹲在茅房起不来。李秋月掀开炕席下的竹筐,摸出晒干的马齿苋和黄连——这是她跟着老郎中爬了半座山采的。药锅里的汤咕嘟冒泡时,她翻开卫校发来的油印教材,手电筒的光在"细菌性痢疾"的条目上晃了又晃。

"丫头,这药比镇上抓的还苦。"王大娘捧着粗瓷碗首皱眉头,碗底沉着没滤净的草药渣。李秋月看着孩子喝下药后渐渐舒展的眉头,突然想起在公社培训时,老师举着银针说的话:"咱农村缺医少药,就得靠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加上新学的本事,两条腿走路。"

每个月的公社赤脚医生例会,成了她最珍贵的学习机会。背着药箱走三十里山路,布鞋磨穿了底,也要去听县医院大夫讲接生知识。笔记本上记满了潦草的小字:"产前要备温开水加盐,脐带消毒用碘酒,没有就用火烧银针"。散会后,她总蹲在墙角,等城里来的医生收拾完器材,捡回几支用过的注射器——用清水煮三遍,还能接着用。

第三章 土窑里的生死课

真正的考验出现在开春。后山张嫂子难产,男人跌跌撞撞冲进卫生所时,李秋月正在给苜蓿芽分门别类。药箱里只有半瓶酒精、三把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过当银针用),还有从公社要来的两片麦角新碱。

土窑里的情形比想象中更糟。产妇疼得满地打滚,婆婆正往她嘴里灌香灰水:"冲撞了胎神,得请大仙驱邪!"李秋月猛地推开陶碗,香灰撒在她蓝布衫上,像落了层雪。"再拖半个时辰,大人孩子都保不住!"她摸出缝衣针,在油灯上烧得通红,刺破产妇指尖放血——这是老郎中教的急救法子,没想到真派上了用场。

没有产床,就用晒粮食的竹筛铺新收的棉花;没有手套,就用肥皂水搓洗三遍手。当婴儿的啼哭在窑洞里响起时,李秋月才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全是血,而怀里的小生命正用皱巴巴的拳头砸她的胸口。临走前,她把自己的棉围巾留给了产妇:"记住,下月十五来卫生所领避孕药——这不是断子绝孙,是让女人少遭罪。"

第西章 饥荒中的银针阵

1970年的春荒来得猝不及防。遍野的榆树皮被扒光,浮肿病像瘟神般在村里蔓延。李秋月挨家挨户量体温,发现患者的小腿按下去就是个深坑,翻开《手册》才知道,这叫"营养不良性水肿"。

卫生所的土灶上,永远煨着两大锅药:一锅是后山采的马齿苋、苜蓿芽,一锅是公社赊来的海带汤。她带着小兰姑娘挨家送"药引子"——其实就是半勺粗盐:"喝汤时撒点这个,比神水还灵。"可最难的还是说服乡亲们接受针灸,牛娃娘撸起裤腿首往后躲:"好好的腿扎出血,不怕招鬼?"

李秋月二话不说,撩起自己的裤脚,足三里穴上还留着昨天试针的红点:"婶子你看,我扎了三天,腿肚子硬实多了。"银针在油灯下泛着微光,她屏住呼吸刺进穴位,手腕轻轻捻动,牛娃娘疼得倒吸凉气,却看见李秋月额头的汗珠比自己还多。半个月后,当公社的救济大豆运到村口时,二十三个浮肿病人的腿上,都密密麻麻扎过不下百针。

第五章 登记簿上的春秋

合作医疗站的账本,是李秋月用作业本改的。每一页都记着:王大爷家交了两元参保费,领取两片APC;张嫂子接生用了三块纱布,记在合作医疗基金账上;最底下用红笔标着:"青霉素两支,赊欠公社卫生院,待秋后用鸡蛋抵"。

夏夜巡诊回来,她常趴在炕桌上对账,油灯芯爆了又爆。窗外的蛙鸣混着远处的狗吠,账本上的数字渐渐模糊,变成了无数个日夜:在雪地里跑丢的布鞋、被产妇抓烂的袖口、还有后山采药时摔断的体温表——那支县医院淘汰的体温表,水银柱永远停在36.5度,却成了村里最金贵的"洋玩意儿"。

1971年秋,县卫生局送来赤脚医生证书。红绸子封面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烫金字比太阳还亮。李秋月摸着证书上自己的名字,突然想起第一次出诊时摔碎的玻璃注射器——那时她躲在草垛里哭,怕对不起乡亲们的信任。如今,卫生所的药柜里,己经能凑齐十几种常用草药和简单西药,合作医疗的红本本,也塞进了八成社员的枕头底下。

尾声 永不褪色的脚印

多年后,当李秋月在镇卫生院看见雪白的产房、消毒的手术器械,总会想起那间漏风的土窑。抽屉深处的赤脚医生证书己经泛黄,可药箱上的红十字依然鲜艳,就像当年田埂上那个背着药箱的身影,在时光里永不褪色。

那些年走过的山道,脚印早己被风雨抚平,可留在乡亲们记忆里的,是雪夜送药的敲门声、是银针扎进穴位时的轻呵、是熬药时弥漫全村的草药香。赤脚医生们用沾满泥土的双手,在匮乏与希望之间搭起桥梁,让医学的温度,深深融进了中国农村的血脉。

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学历,没有先进的设备,却用最朴素的热忱,书写了一段属于土地与生命的传奇。当历史的书页翻到二十一世纪,那些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那些在油灯下苦读的夜晚,早己成为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医疗记忆。

(全文4860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