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长河里的守望与担当
时光的藤蔓悄然爬上素珍的鬓角,在与振华携手走过的二十余载岁月里,她如同磐石般守护着这个家,却也在命运的浪潮中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早年,素珍远嫁他乡,因路途遥远、路费昂贵,一封封书信成了她与娘家维系情感的唯一纽带。每到夜晚,她总爱坐在院子里,借着月光,用略显粗糙的手,一笔一划地写下对父母和弟弟的牵挂。那些承载着思念的文字,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亲人手中,又带着家人的温暖回应回到她身边。这样的等待漫长又煎熬,可素珍从未有过怨言,因为她知道,这是当时能与家人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各家陆续装上了电话。当素珍颤抖着双手拨通娘家号码,听到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时,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珍儿,在那边过得咋样?”简单的话语,却像春日里的暖阳,驱散了她心底多年的思念阴霾。电话里,父母絮絮叨叨地说着家里的琐事,弟弟的工作、村里的新变化,每一个字都让素珍觉得无比亲切。隔着电话线,她仿佛看到了父母眼角的皱纹、弟弟憨厚的笑容,这种感觉,就像家人在身边一样温暖。
那段时间,素珍一有空就会给娘家打电话。听着电话里父母的叮嘱,分享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她最幸福的时刻。即使生活依旧忙碌辛苦,只要能听到家人的声音,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转折。弟弟与弟媳离婚后,留下了年幼的女儿。看着孩子孤苦无依的眼神,素珍的心揪成一团。她不顾旁人的劝阻,毅然将侄女接回了家,“你们不要,我来养!”从此,侄女甜甜改口唤她“妈”,这一声称呼,成为素珍往后岁月里最柔软的牵挂,也成了她最坚定的责任。
然而,这场婚姻的破裂,却像一把利刃,斩断了素珍与弟媳姐姐之间的情谊。曾经亲密无间、相互扶持的两人,因家庭变故产生隔阂,关系逐渐降至冰点,从此不再来往。甜甜虽知道这位“姨”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却也因大人间的矛盾,从未踏入姨家半步。素珍独自咽下这份苦涩,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日子在忙碌中悄然流逝,素珍的大儿子在一家人的努力下,顺利成家。可到了小儿子谈婚论嫁的年纪,时代的浪潮让婚姻的“门槛”陡然升高——买车买房成了年轻人结婚的标配。偏偏此时,振华患上了脑血栓,身体每况愈下,再也无法外出打工,家庭的重担如同千钧巨石,全部压在了素珍一人肩头。
为了多挣些钱,素珍告别了砖窑厂,开始辗转于各个劳作场所。天还没亮,她就踩着露水走进大棚,手指在潮湿的泥土与鲜嫩的枝叶间穿梭,或是弯腰拔除杂草,或是采摘成熟的辣椒,指尖被辣椒汁水染得通红,腰酸背痛也顾不上休息。到了棉花丰收的季节,她又加入拾棉花的队伍,在一望无际的棉田里,顶着烈日,将一朵朵洁白的棉花收入囊中,汗水浸透衣衫,在后背结出盐霜。
即便工作如此辛苦,素珍依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劳作间隙,还要赶回家照顾生病的振华,操持家中大小事务。她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脸庞被岁月刻下深深的皱纹,可眼中的坚韧却从未熄灭。每当支撑不下去时,她就会拨通娘家的电话,听着父母的鼓励,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更让素珍焦虑的是,她始终坚守着“哥没定亲,妹妹不能先嫁”的老观念。甜甜己经出落得亭亭玉立,身边也不乏合适的结婚对象,可素珍却固执地认为,只有先为小儿子操办完婚事,才能安心将甜甜风风光光地嫁出去。甜甜理解素珍的苦心,不仅没有丝毫抱怨,还主动承担起家务,帮忙照顾父亲,甚至利用闲暇时间打工补贴家用。
无数个深夜,素珍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担忧。但每当电话那头传来家人的安慰,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模样,她又会重新鼓起勇气。她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这一家人定能携手度过难关,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在岁月的长河里,素珍用自己的坚韧与担当,为这个家筑起了一道温暖而坚实的屏障,守护着属于他们的幸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