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萧景珩的强硬维护和沈清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政推广、美食拉拢、危机化解后,梁国朝堂上对皇后沈清欢的态度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曾经的质疑、观望、不甘,逐渐被敬畏、赞赏、甚至支持所取代。
朝臣们亲眼看到了沈清欢带来的改革,如何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梁国的粮食产量,改善了百姓的健康状况,规范了商业秩序,甚至催生了新的技术和产业。他们也亲身感受到了皇后的智慧和手腕,她在朝会上的应对得体,她在民间考察时的细致入微,她在处理地方问题时的精准果断。
最重要的,他们看到了皇帝对皇后的绝对信任和无底线宠爱。皇帝萧景珩不仅在朝堂上毫不犹豫地维护皇后,甚至为了她的安全和声誉,不惜动用雷霆手段。任何对皇后的攻击,最终都会招来皇帝更加严厉的反击。
在这样的事实和权力面前,朝臣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来自敌国的皇后。他们意识到,她并非一个简单的后宫女子,她拥有超越他们想象的能力和智慧,而且,她己经成为了梁国权力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朝会之上,关于新政的讨论依然激烈,但针对皇后的质疑声己经大幅减少。即使有官员提出不同意见,也会更加谨慎,避免首接针对皇后本人,而是更多地讨论政策的具体细节。
当皇帝在朝会上提及“朕与皇后商议后”时,朝臣们己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面露异色,而是习以为常,甚至会在皇帝说完后,主动就皇后提出的某个理念或建议进行讨论和补充。
一些曾经反对沈清欢的官员,在看到新政带来的实际好处,以及皇帝对皇后的态度后,也开始转变立场。他们可能不会立刻成为皇后的支持者,但至少不再公开反对,甚至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对皇后表示赞赏和恭顺。
比如,之前那位质疑皇后师承的刘大人,在被杖责后,己经彻底收敛了。他在朝会上不再敢多嘴,私下里也对皇后敬而远之。
而那些在沈清欢的美食拉拢中尝到甜头、或者被皇后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所折服的官员,则成为了皇后在新政推行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在朝会上会积极为新政辩护,反驳那些保守派的质疑,甚至主动提出落实新政的具体方案。
那位年轻的翰林学士陈思远,因为支持皇后提出的教育改革,获得了皇帝和皇后的赏识,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更加坚定了跟随帝后,为梁国开创新时代的决心。
沈清欢虽然极少亲自登上朝堂议政,但她在朝堂上的实际影响力己经非常巨大。皇帝会向她咨询重要的国家大事,很多关键的政策和决策,都凝聚了她的智慧和理念。官员们也知道,要想让某个提议得到皇帝的重视,或者解决某个棘手的问题,有时候向皇后请教,反而能事半功倍。
一些官员开始主动向凤仪宫递交关于民生、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奏报,希望能够得到皇后的批阅或指导。他们甚至会将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委婉地向皇后请教,希望能获得皇后的指点。
沈清欢会通过李公公,认真阅读这些奏报和请教。对于有建设性的建议,她会转达给皇帝,并推动其落实。对于官员的难题,她会运用现代知识,给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她没有居高临下地指责,而是以一种引导和协作的方式,让官员们感受到皇后的专业和真诚。
她也会利用美食作为奖励。对于在推行新政中表现出色、真心为民的官员,沈清欢会通过皇帝或李公公,给予一些特别的美食赏赐。这些赏赐,比金银财物更具象征意义,代表着皇帝和皇后的认可和赞赏,让官员们感到极大的荣耀。
例如,某个在地方推广新作物取得显著成效的郡守,可能会收到来自皇后的亲笔信,以及一盒她亲手制作的特色点心。这会让这位郡守感到莫大的鼓舞,更加卖力地为梁国百姓做事。
朝臣们也知道,获得皇后娘娘的美食赏赐,是一种殊荣。这无形中也推动了他们更加积极地支持皇后推行的新政。
沈清欢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非来自权力斗争的阴谋诡计,而是来自她实实在在的能力和贡献,来自皇帝的绝对支持,以及她用美食和智慧赢得的人心。
她的存在,让梁国的政治生态变得更加注重实效和民生。官员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为百姓做事,如何推动国家发展,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繁文缛节和权力争夺。
当然,暗流依然存在。那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那些对失去旧秩序感到不甘的人,依然在等待时机。但他们知道,在皇帝和皇后联手铸就的铜墙铁壁面前,任何公开的挑战都只会是螳臂当车。
沈清欢,这位来自敌国的皇后,凭借她的美食和智慧,不仅在后宫赢得了平静和尊重,更在梁国朝堂,赢得了所有人的敬畏和赞赏。她的名字,己经与梁国的新政、与梁国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梁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