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完地方官员阳奉阴违的问题,并完善了民生新政后,沈清欢将一部分精力投向了皇宫御膳房的改革。御膳房不仅仅是负责皇室膳食的机构,更是梁国烹饪技艺的最高殿堂。将这里改革好,不仅能提升皇室生活品质,更能通过这个平台,将她的美食理念和技艺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播。
沈清欢没有选择首接撤换御膳房的老人,特别是王师傅。她看重的是王师傅丰富的经验和在御膳房的威望。她相信,只要引导得当,经验与创新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在沈清清太子妃的指导下,由凤仪宫小膳房的几位核心帮厨(都是经过沈清欢亲手调教、掌握了一些现代烹饪技巧的宫人),定期前往御膳房,协助御膳房进行改革,并传授沈清欢的一些“新式”烹饪技艺和理念。
御膳房的御厨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这些“新式”技艺充满了好奇。他们亲眼见过皇后娘娘在御膳房比拼中展现出的神奇手艺,也听说了皇后娘娘美食的种种传奇。现在有机会学习,自然趋之若鹜。
改革首先从卫生和规范做起。沈清欢让人将她制定的详细卫生管理手册发放到御膳房的每一个角落,并派专人监督执行。起初,御厨们对这些看似“多余”的规矩很不习惯——切菜前要洗手洗菜板,处理生肉后要立即清洗用具,灶台地面要保持干燥等等。他们觉得麻烦,甚至有些抵触。
“以前王师傅可没这么多规矩!”
“洗来洗去,不都是要下锅吗?”
但监督的严格和皇后的威严,让他们不敢怠慢。慢慢地,他们发现,严格执行卫生规范后,食材的口感似乎更好了,食物也不容易变质了。
接着,是新烹饪技艺的传授。凤仪宫的帮厨们,将沈清欢的食谱和技巧,用御厨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讲解和演示。例如,如何更精准地控制火候(用沙漏或简易计时工具),如何掌握不同食材的最佳烹饪时间,如何用天然材料制作简易的乳化剂或增稠剂,如何进行简单的食物发酵改良等等。
这些技艺,在御厨们看来,既新奇又充满挑战。他们尝试着用新的方法制作传统的菜肴,或者尝试制作沈清欢食谱中的新式菜肴。
王师傅也参与其中。他虽然是首席大厨,经验老道,但对沈清欢带来的理念和技艺深感震撼。他亲眼看到,用同样的食材,皇后的方法就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口感和味道。他放下了首席大厨的架子,虚心向那些年轻的帮厨请教,甚至亲自上手试验。
描写御厨们学习新技艺的过程,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以及最终成功后的喜悦和成就感。例如,第一次尝试制作松软蛋糕时的失败,第一次做出丝滑布丁时的惊叹,第一次用新方法处理食材时对口感改善的惊喜。
在沈清欢的指导下,御膳房开始举办内部的“创新厨艺比赛”,鼓励御厨们运用新学到的技艺,制作新菜肴。沈清欢会亲自担任评委,品尝并给予点评和指导。这激发了御厨们的创作热情,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逐渐地,御膳房的烹饪水平发生了显著的提升。菜肴的口味更加多样,口感更加细腻,而且更加注重营养搭配和健康理念。皇室成员们的膳食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味。
太后最先感受到了御膳房的变化。她发现最近御膳房送来的养生汤更加清澈醇厚了,点心的口味也更加新奇美味了。她询问后得知,这是皇后娘娘指导御膳房改革的成果,对沈清欢更加赞赏。
其他妃嫔们也感受到了膳食的变化。她们发现御膳房的膳食比以前好吃多了,对皇后在膳食管理上的能力心悦诚服。
御膳房的改革,不仅提升了烹饪水平,也改变了御厨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开始认识到,厨艺并非只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科学和艺术。他们对食物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热爱。
王师傅更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将沈清欢视为他的“老师”,她的理念为他打开了全新的世界。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新学到的技艺结合,创作出许多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菜肴,赢得了皇帝和皇后的赞赏。他再也没有了过去的傲慢,变得更加谦逊和好学。
在一次御膳房改革进展的汇报中,王师傅激动地向皇后禀报:“娘娘!老臣活了大半辈子,以为自己的厨艺己经到头了。没想到……是娘娘您让老臣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是娘娘您让御膳房焕发了新的生机!娘娘的恩德,老臣永世不忘!”
沈清欢微笑着说:“王师傅言重了。这是各位御厨共同努力的结果。梁国的御膳,应该代表梁国最高的烹饪水平。本宫希望,御膳房能成为梁国美食的榜样!”
御膳房的成功改革,不仅提升了皇室的膳食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为沈清欢将美食理念向全国推广,提供了人才基础和技术支持。御膳房培养出的新一代厨师,将来可以输送到各地,成为美食学堂的导师,或者将新的烹饪技艺带到民间。
御厨们的蜕变,是沈清欢美食影响力由点及面,由个人到体系的又一个重要体现。她的美食,正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梁国最重要的“胃”,也改变着那些掌握着烹饪技艺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