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姨的到来
就在宋悦准备好一切,准备出门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这声音有些嘈杂,似乎是有人在争吵,又像是有人在大声呼喊。宋悦的心中不由得一紧,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这阵突如其来的嘈杂声让她感到有些不安。
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缓缓地放下了原本己经拎在手中的篮子。篮子里装着一些她准备带给朋友的礼物,现在这些礼物被她轻轻地放在了地上,仿佛它们也能感受到主人此刻的紧张情绪。
宋悦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迈步走向门口。她的脚步有些迟疑,仿佛那扇门后面隐藏着什么未知的危险。当她终于走到门口时,她伸出手,轻轻地握住了门把手。
门缓缓地被打开,一道光线从门缝中透了进来。宋悦眯起眼睛,适应了一下这突然的光亮。然后,她看到了站在门口的人。
那是一个中年妇女,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助。她的身旁还站着两个小女孩,看起来年纪都不大,一个大约七八岁,另一个则更小一些,可能只有西五岁的样子。两个小女孩紧紧地拉着中年妇女的衣角,眼神中透露出些许恐惧和不安。
“宋悦,我是你大姨。我带着两个女儿来投奔你了。”大姨的声音带着一丝哭腔。
宋悦心中一震,她认出这个妇女是母亲生前的大妹妹。她急忙将大姨和两个女儿拉进屋,关上门,轻声问道:“大姨,发生了什么事?”
大姨泪流满面,断断续续地说:“悦儿,我实在没办法了。你姨夫好赌败家,因为我和他生了两个女儿没有生儿子,他整天没好脸色,赌输了就拿我出气。后来,他和隔壁寡妇私通,我实在受不了,就带着两个女儿来投奔你了。”
宋悦心中一沉,她知道大姨的处境非常艰难。她微笑着,轻轻拍了拍大姨的肩膀:“大姨,别怕。我们是一家人,我会收留你们的。你们先在这里住下,我会安排好一切。”
宋悦带着大姨和两个女儿来到后院,安排她们住下。后院有一间空闲的小屋,虽然简陋,但可以暂时住人。宋悦将一些旧被子和床单拿出来,整理好床铺。
“大姨,你们先在这里住下,我会尽快安排好一切。”宋悦微笑着说道。
大姨眼中闪过一丝感激:“悦儿,谢谢你。没有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宋悦微笑着,轻轻拍了拍大姨的肩膀:“大姨,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为了帮助大姨和两个女儿尽快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宋悦深思熟虑后,决定亲自传授她们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她深知,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只有让大姨和两个女儿学会一些基本的生存之道,才能确保她们未来的生活更加安稳和幸福。
经过一番思考,宋悦认为种田和烹饪是最为关键的技能。于是,她开始耐心地教导大姨和两个女儿如何耕种土地、种植各种农作物,以及如何制作美味可口的烤鸭、香肠和腊肉等传统美食。
在田地里,宋悦手把手地教大姨和两个女儿如何翻耕土地、播种、施肥、除草和收获。她详细地解释每一个步骤的重要性,并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实践,大姨和两个女儿逐渐掌握了种田的技巧,对土地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宋悦还在厨房里展示了她精湛的厨艺。她从选购食材开始,一步一步地教大姨和两个女儿如何挑选新鲜的肉类、蔬菜和调料。然后,她示范了如何处理食材、调配酱料以及掌握火候,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烤鸭、香肠和腊肉。
大姨和两个女儿对宋悦的教导充满了感激之情,她们认真学习每一个细节,不断尝试和练习。在宋悦的耐心指导下,她们的厨艺也日益精湛。
宋悦知道,这些技能不仅能够让大姨和两个女儿在生活中自给自足,还能为她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她相信,只要大姨和两个女儿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她们一定能够在这个新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大姨,我来教你种田。”宋悦拿起锄头,示范如何翻土、播种和浇水。
大姨和两个女儿认真地看着,不时地提出问题。宋悦耐心地解答,首到她们完全理解。
“悦儿,种田是不是很辛苦?”大姨好奇地问道。
宋悦微笑着,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是的,种田很辛苦,但只要用心,就能收获。而且,种田不仅能让我们吃饱饭,还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大姨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悦儿,我会好好学的。”
接着,宋悦又教大姨和两个女儿制作烤鸭、香肠和腊肉。她详细地讲解了每一步的制作方法,从选材到腌制,再到烤制,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大姨,制作烤鸭的关键在于火候和时间。火候要适中,时间要控制好,这样才能烤出美味的烤鸭。”宋悦微笑着说道。
大姨和两个女儿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她们知道,这些技能将改变她们的生活。
经过几天的忙碌,大姨和两个女儿己经掌握了种田和制作美食的基本技能。她们在宋悦的指导下,开始尝试自己种田和制作美食。虽然过程有些生疏,但她们都非常认真。
“悦儿,我们真的能做好吗?”大姨有些不安地问道。
宋悦微笑着,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大姨,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做好。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两个女儿也跟着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姐姐,我们会努力的。”
宋悦心中一热,她深知只要有家人的支撑,她便能够战胜所有艰难险阻。她面色凝重,言辞间透着一股坚毅:“好,我们共同奋进,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