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被孤立的世界
林婉回到学校,刚走进教室,原本热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同学们像躲避瘟疫般纷纷避开她的目光,她走到座位上,同桌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那嫌弃的眼神仿佛她身上带着什么可怕的病菌。林婉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玻璃罩隔绝开来,她渴望有人能打破这层隔阂,给她一个温暖的眼神或一句安慰的话。
课堂上,老师提问林婉,她回答得有些磕磕绊绊。老师皱了皱眉,说:“林婉,你还是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要因为这次的事情就一蹶不振。”林婉听着老师的话,心中一阵苦涩,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审判的犯人,而学习就是那唯一能让她“赎罪”的方式。她渴望老师能真正关心她内心的痛苦,而不只是成绩。
课间休息,林婉看着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聊天、打闹,欢声笑语在教室里回荡,而她却被孤立在一旁,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她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玩耍的场景,心中对温暖的人际关系更加渴望。那种孤独感如同一层厚厚的茧,将她紧紧地包裹起来,让她喘不过气。
林婉试图主动与同学们交流,想要融入他们的圈子。她走到一群正在聊天的同学身边,轻声问道:“你们在聊什么呢?”然而,同学们只是淡淡地看了她一眼,其中一个同学敷衍地回答了一句:“没什么。”然后便继续他们的话题,不再理会林婉。林婉尴尬地站在那里,心中一阵刺痛。
在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组活动。林婉西处张望,希望能有同学邀请她加入小组,可同学们都默契地避开她,自行组队。最后,还是老师发现了落单的林婉,将她随意地分配到了一个小组。在小组活动中,其他同学对林婉也是爱答不理,林婉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多余的人。
放学后,林婉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她看着自己的影子,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伤。她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被孤立的局面,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第六章:网络的虚幻慰藉
放学后,林婉迫不及待地回到家,将自己锁在房间里,仿佛只有这个狭小的空间才能给她一丝安全感。她打开电脑,登录上社交软件,看着那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头像,仿佛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才能找到一丝安慰。她在各个论坛、群组中穿梭,寻找着和自己有相似经历的人。
在一个抑郁症交流群里,林婉看到了小艾发的一条消息:“生活好累,感觉每天都在黑暗中挣扎,看不到一点希望。”林婉深有感触,便主动私聊小艾。两人一聊起来,发现彼此的经历和感受竟如此相似。小艾讲述自己因家庭重组,遭受继父继母的冷落,在学校也被同学误解,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林婉则倾诉自己在学校和家里的痛苦。从此,她们每天都花大量时间聊天,互相倾诉着痛苦,消极情绪在交流中不断蔓延。小艾每天都会向林婉倾诉自己的痛苦,比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在家里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林婉听着小艾的讲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心中的绝望也愈发浓重。小艾还经常说一些消极的话,如“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林婉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也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同时,林婉的一些经历也让小艾更加坚信生活的黑暗,两人陷入了消极的恶性循环。
林婉和小艾每天都在网络上分享着彼此的痛苦,她们像两只受伤的小鸟,在黑暗中相互依偎,却又互相传递着绝望的情绪。林婉会向小艾抱怨学校里同学们的冷漠,以及老师只看重成绩的态度;小艾则会向林婉哭诉继父继母对她的不公平对待,以及在学校里遭受的排挤。她们越聊越觉得生活毫无希望,仿佛整个世界都与她们为敌。
有一天,小艾给林婉发消息说:“我今天又和继父吵架了,他说我是个累赘,让我赶紧滚出这个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林婉看着这条消息,心中一阵难过,她回复道:“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在家里也不被理解,在学校还被孤立。也许我们真的不适合这个世界。”两人就这样在网络上互相倾诉着痛苦,越说越消极,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黑暗漩涡。
然而,林婉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在网络上寻求安慰的方式,虽然能让她暂时得到一些共鸣,但却让她更加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她逐渐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可能改变的机会,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改变需要她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不是在虚拟的世界里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