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安和尚看着陈袆,平静地说:“施主,三日后老衲将对你进行剃度,你且做好准备。”陈袆心中一沉,他知道自己现在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反驳也只是徒费口舌。他在心里想:“如今我被这老和尚控制,反抗只会让情况更糟?”他深吸一口气,对慧安和尚说:“大师,我如今皈依我佛,但俗世有母挂念,只求大师能保证我母亲殷温娇的安全。”慧安和尚双手合十:“阿弥陀佛,施主放心,佛门不会无故累及无辜之人。”
这三日来,慧安和尚并不安排人来限制陈袆。陈袆心里明白,在这太和山中,自己是逃不脱的,于是也没有什么小动作。太和山的景色实在是一绝。
清晨,日出之时,东边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随后那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阳光洒在连绵的山峰上,给山峰镶上了一层金色的边。山上的树木在晨光中像是被唤醒的精灵,叶片上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云雾在山谷间缭绕,仿佛是轻柔的白色纱幔。
到了日落时分,太阳慢慢西沉,天空被染成了橙红色。那晚霞像是一幅巨大的油画,色彩浓烈而绚烂。太和山的山峰在晚霞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壮丽的美。山上的溪流波光粼粼,像是流动的火焰。
夜晚来临,明月高悬。月光洒在树林里,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草丛中的昆虫开始演奏起小夜曲,此起彼伏的虫鸣声让夜晚充满了生机。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树林间飞舞,像是夜空中的星辰降临人间。
陈袆剃度当日,慧安和尚亲自操持。寺庙中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只见天空中出现了祥云,那祥云形状各异,似是瑞兽奔腾。同时,有金光洒下,将寺庙笼罩其中。寺庙里的和尚们都身着整齐的僧袍,站在两旁。
慧安和尚手持剃刀,走到陈袆面前,口中念念有词:“今日剃度,乃是去除尘世烦恼,皈依我佛。”说着,那剃刀轻轻落下,周围的和尚们开始诵经,那诵经声在寺庙中回荡,仿佛是在为陈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陈袆坐在剃度仪式的蒲团之上,闭上眼睛,心中五味杂陈,一个取经人是跑不了啦。
他的身体微微紧绷,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指节泛白。额头上隐隐有汗珠渗出,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
当慧安和尚手持剃刀缓缓走近时,陈袆的嘴唇轻轻颤抖,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咽了回去。他的目光首首地盯着前方,却又像是穿透了眼前的一切,陷入了自己的沉思之中。
随着剃刀开始落下,第一缕头发被剃下,陈袆的肩膀微微一抖。他能感觉到头皮传来的轻微凉意,那凉意顺着脊梁蔓延开来,让他不禁打了个寒颤。
周围和尚的诵经声在他耳边嗡嗡作响,他却觉得那声音仿佛来自遥远的地方。他的思绪开始飘远,想到自己原本想要改变历史的计划,想到自己的母亲,还想到自己一路以来的遭遇。
他的眼神中渐渐浮现出一种平静,就像一潭被搅动后又归于平静的湖水。尽管内心深处仍有不甘的涟漪在轻轻荡漾,但表面上他开始逐渐放松身体,不再像最初那般抗拒。
随着头发一缕缕地被剃下,散落在地上,陈袆仿佛也在与过去的自己一点点割舍。他的面容变得越发沉静,就像是接受了某种不可改变的命运安排,只是那紧闭的双唇偶尔还是会轻轻抽动一下,泄露他内心深处尚未完全平息的波澜。
陈袆剃度之后,一袭僧衣加身,沙弥帽端正地戴在头上。年仅十三岁的他,却己有着般的气质。他身姿挺拔,宛如苍松翠柏,那僧衣穿在他身上,更显一种超凡脱俗的韵味。
他的相貌堪称出众,面庞犹如精心雕琢的美玉,轮廓分明而又不失柔和。眉如墨画,斜飞入鬓,那眉毛下的双眸,像是藏着星子的深潭,清澈明亮且深邃无比,偶尔流转之间,似有灵光闪烁。鼻梁挺首,如同山峰般耸立在脸中央,给整个面容增添了几分坚毅。嘴唇红润,嘴角总是带着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仿佛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却又不轻易表露。他的皮肤白皙,在僧衣的映衬下,更显一种出尘的洁净。
他的好身材在僧衣的包裹下也难以掩饰。宽肩窄腰,双腿修长而有力,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一种自然的优雅与从容。那股精神气更是不凡,整个人像是被一层光晕笼罩着,透着一种宁静致远、超凡入圣的气质。
到了录入度牒之时,游戏面板数字又做更新,综合战力白色810(×3×3)。这一变化,再结合上次逃离长安城的增加关卡次数,陈袆看来,又是对游戏面板另一种理解,同时也让他放心了下来,这种关卡数的增加,并不是非得生死之间或者不得违逆自己的本心,只要是阶段性的事件,都能算做关卡,只要自己度过,不论失败还是成功,都算是过了关卡。
随后三个月里,陈袆便开始跟随慧安和尚学习佛门典籍。
慧安和尚将他带到一间幽静的禅房,禅房内摆满了各种古老的经卷。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尘埃在光线中飞舞,宛如灵动的精灵。
陈袆坐在蒲团之上,面前摊开着一卷佛经。他那810的综合战力可不只是在打架方面厉害,他的记忆力更是惊人。他目光专注地看着佛经上的文字,那些文字仿佛有着魔力,一经他眼,便深深印入脑海。他十岁之前本就对很多典籍了如指掌,那些曾经读过的知识在此时像是被重新唤醒的记忆宝藏。再加上他来自后世,经历过信息风暴的洗礼,无意间看到的一些后世佛门典籍此时也重新在脑海中浮现。
慧安和尚开始讲解佛经的要义,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禅房内缓缓回荡:“此经文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是要我们超越对自我、他人、众生以及寿命的执着。就如同这世间万物,皆为因缘和合而生,并无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
陈袆认真地听着,他的思维像是灵动的火焰,迅速地理解着慧安和尚的讲解。他时而点头,时而微微皱眉思考。当慧安和尚讲解到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时,陈袆却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独到的见解。
“师父,弟子以为,这‘无我相’并非是要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要我们不被自我的表象所迷惑。就如同在这世间,我们虽有各自的身份和形态,但本质上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不应执着于这个虚幻的自我形象。”陈袆的声音清脆而坚定。
慧安和尚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善哉,善哉,陈袆,你能有如此见解,实在是难得。”
随着学习的深入,陈袆每日间的进步愈发明显。他不仅能够快速背诵经文,还能深入理解其中的哲理。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坐在禅房外的庭院中,对着明月思考佛法。月光洒在他身上,像是给他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有一次,慧安和尚考验他对一部复杂佛经的理解。那部佛经文字晦涩,意义深奥,许多僧人学习多年都难以把握其精髓。陈袆坐在慧安和尚面前,不慌不忙。他开始阐述自己的理解,从经文的字面含义,到背后的哲学思想,再到对修行者的启示,条理清晰,见解深刻。
“师父,这部经文中提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实是在提醒我们要以一种无常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世间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而‘诸法无我’则是让我们明白,所有的法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我们不应执着于法的表象,而应探寻其本质。”
慧安和尚听着陈袆的阐述,不禁连连点头:“天生佛子,天生佛子啊。”
慧安和尚此时也在心中暗自庆幸:“不亏是我佛法旨要我出山强迫来了,确实与我佛有缘。”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陈袆还参与了寺庙中的日常佛事活动。每天清晨,他随着众僧一同上早课。禅堂里,僧人们整齐地坐在蒲团上,诵经声此起彼伏。陈袆的声音在其中格外清晰,他诵读经文时,仿佛每个字都充满了力量,那声音回荡在禅堂之中,仿佛能穿透墙壁,传播到寺庙的每一个角落。
一日午后,他会跟着慧安和尚在寺庙的花园中散步,一边欣赏着花草的枯荣,一边探讨佛法与自然的关系。慧安和尚指着一朵盛开的花朵说:“陈袆,你看这花朵,盛开时娇艳无比,可它终有凋谢之日。这就如同人生,有起有落,有生有灭。我们应从这花朵的生死中体会到佛法中的无常之理。”
陈袆凝视着花朵,回答道:“师父,弟子明白。这花朵虽会凋谢,但它盛开时的美丽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这是否也意味着,虽然世间万物无常,但我们可以在这无常之中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呢?”
慧安和尚微笑着点头:“你能有此感悟,甚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在这世间的一切经历,都是我们修行的素材。”
除了理论的学习,陈袆还参与寺庙的劳作。他在寺庙的菜园里帮忙耕种,体会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手持锄头,认真地翻着土地,可惜超强的体力,让他体会不到“汗滴禾下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