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沐云顿时就有些紧张了,万一到时候判定她作弊,她要怎么自救啊。
见她神色紧张,大黑脸朝她露出一个笑容,好嘛,笑容还蛮可怕的。
她默默的抖了抖眉毛,小心翼翼挤出一丝笑容。
见他在这她实在紧张,大黑脸便转身离开了,封沐云狠狠的松了一口气。
然后下午她就开始做诗,府试的诗有两首。
其中一个诗,让她咏雪,大夏天的为什么咏雪她也没想通。
但是她很想抄一抄那一位的诗哦,什么XX风光啊,什么XXXX的。
不过她改成了南,然后也不用国,有些词还是得避讳一下的。
古代可是有文字狱的哟,别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反贼,那是真的乐子大了去了。
改来改去,她读了一遍,虽然没有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但也不怕被当成反贼了去,另外一首啧是谈民生的诗。
果然每一个主考官都喜欢被人夸夸,这类诗反正就是夸夸主考官的政绩。
每一任官员的政绩有所不同,喜好也各不相同。
拍马屁得拍到点子上,好在封沐云认识李衙内,关于知府的事情,她算是知道的更多一点。
比那些只靠道听途说的人强一点点吧,也就强一点点。
这种级别的官员,能让了解太多他真实的东西吗?
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政绩和政策是不会骗人的。
一任父母官喜欢什么,他的命令就会往那个方向下。
比如知州段涌衢他更重视农业,对农民的赋税会轻一些,他不喜欢商人,所以商人的赋税会高一点。
每一个地方官对地方的赋税的调整,有一个上限也有一个下限,他们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调整。
只要对朝廷上一道折子就行了,毕竟天高皇帝远,还是本地官员更了解本地发展需要什么。
遇到大灾荒年,也可以跟朝廷申请免税的。
知府则更注重民生经济方面,挺鼓励经商的,但是不管是什么官员,对商人的管理都是严格的。
她肯定不能只夸知府经济层面的发展,而且知府还是个爱文化人的官员。
对本地的学堂资助颇多,这方面也可以咏一咏。
虽然她不能完全照抄什么唐诗宋词几百首,但有一点积累还是有好处的。
有些东西摘一摘,抄一抄,再拼一拼,也就成了一首不错的诗。
嗯,这叫拼好诗~
。。。。。。。
第三场的考试是最重要的策论的环节。
打眼一看,居然是讨论“轻车”与“壮马”?
这考题也是非常的抽象了,好在底下还有一句话。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轻车莫不是讨论减轻赋税的?那壮马呢?是在讨论给底下办事的人更多的收入,让他们更壮一点?
这是知府想减轻赋税,但又担心底下的官吏收入也跟着减少了?
对了,她想起来一件事,好像朝中想下令禁止商人参加科举,因为古代对商人一向轻视。
他们觉得商人靠着低买高卖,赚了很多的钱,这属于投机取巧。
不管在哪个地方,商人的赋税都是最重的,也有他们最有钱的缘故在。
出这道题,难不成是主考官想减轻百姓的赋税,然后加重商人的赋税?
这答题的方向可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行的,不像现代的申论,只要结合材料,论点扣住材料,就会有分的。
阅卷老师没有自己的喜好,只是一个无情的找点工具。
古代的阅卷老师那可是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你的观点跟他截然相反,甚至说到他不喜欢的点上,是会打低分的。
甚至倒霉蛋还有可能被禁止多少年不得考试之类的,虽然按照李衙内的描述,知府大人很重视商业。
但不代表他就能看得起商人,他重视商业只是想利用商人给他挣政绩呢?
现在他想趁着朝廷打压商人,借此提高赋税也说不一定。
但是本次府试主考官可不止知府大人,最关键的还有学政的大人。
万一这两个大人,他们之间的主张不一样,她答哪个方面都是一个死字。
封沐云低头开始回想,这次考前获得的那些消息。
所以,封沐云思考了好久,落笔的第一句话,便是引用了圣上曾经说过的话。
士农工商,西民并重,各司其职,共筑邦国。
她不确定这两个人的喜好,那就首接引用皇帝的话算了,有种就给低分呗。
接下来的文,她便开始不断的端水。
比如说,想要轻车就要减轻民生赋税,但其实轻车也不止有减轻赋税这一条路。
比如开拓更多的渠道,让百姓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利用本地特色,去挣其他地方的钱呗。
谷贱伤农,所以提高百姓的收入就是让农作物卖上好价格。
这就必须用到商人了,他们可以把本地的特色农作物卖到其他地方去。
这样子商人的收入也提高了,税收自然就可以两手抓了。
然后至于壮马,她的建议是,不止从收入上提高官吏办事的积极性。
还得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就是她现代的思维了。
就是对干事的人加强各类教育,教导他们爱民如子之类的云云。
只有思想境界上去了,他们才能真心为老百姓做事。
同时也可以给这些官吏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一些优待之类的,这也能让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现在的位置,更认真办事。
自古以来都是唯有读书高,你在衙门当差,就算你没有品级是个衙役,你的孩子都有机会进入学堂识字。
她还盲猜,皇帝是不会绝了商人子嗣读书这条路了。
那些世族看不起商人,觉得他们明明低人一等,手里的钱却比他们多,还想走仕途的路子,跃迁身份等级,简首是痴心妄想。
但皇帝肯定是要给商人希望的,要不然商人挣这么多钱,永远低人一等,还有什么动力挣钱?
最后就是说,提高赋税收入跟提高衙门的人福利并不冲突,二者可以有机结合辩证看待。
这么写其实是最稳妥的,不管怎么看都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