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与徐逸风的大婚在侯府热热闹闹地操办起来,红绸漫天,喜乐悠扬,整个府邸沉浸在一片喜庆氛围之中。苏瑶凤冠霞帔,端坐于新房,心中五味杂陈。过往在尚书府所受的委屈、初入侯府的艰难,此刻都化作坚定的信念——她定要将这侯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负众人期许,也为自己挣出一片新天地。
新婚次日,苏瑶正式以当家主母的身份开始接手侯府事务。晨起,丫鬟婆子们早己在院子里候着,她刚一出门,众人便屈膝行礼,口中唤着“夫人”。苏瑶目光扫过,轻声说道:“都起身吧,往后各司其职,把分内事做好便是。”虽声音轻柔,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她先是来到库房,查看府中的物资储备。侯府家大业大,库房里各类珍宝、绸缎、药材堆积如山,但账目却混乱不堪。前任当家主母在时,管理松懈,一些下人趁机中饱私囊,账目与实际库存多有出入。苏瑶看着那泛黄的账本,眉头紧皱,叫来账房先生,沉声道:“这账本需得重新梳理,每一笔出入都要详细记录,从即日起,库房出入物品皆需我签字确认,若有差错,唯你是问。”账房先生吓得额头冒汗,连连称是。
接着,苏瑶又巡视厨房。厨房乃是侯府上下饮食之源,至关重要。她发现厨房采购食材存在诸多弊端,采买之人与供货商勾结,以次充好,谋取私利。食材不新鲜,不仅影响饭菜口感,还关乎众人健康。苏瑶当即下令更换采买之人,重新挑选诚信可靠的供货商,并制定严格的食材检验制度,每日清晨由专人负责查验食材品质,不合格者一律退回。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苏瑶的这些举措,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府中有几位老嬷嬷,仗着在侯府多年,资历深厚,对苏瑶的新规矩阳奉阴违。她们在背后嚼舌根,抱怨苏瑶“新官上任三把火,折腾得大家不得安宁”,还故意在分配任务时偷懒耍滑,想看苏瑶的笑话。
一日,苏瑶安排众人打扫花园,准备迎接一位贵客。那几位老嬷嬷却躲在一旁树荫下嗑瓜子,指挥着几个小丫鬟干活。苏瑶巡查至此,见状并未当场发怒,而是不动声色地走上前,捡起地上一片未扫净的落叶,和声问道:“这园子可是按照吩咐打扫的?贵客将至,若是失了侯府颜面,大家都担待不起。”老嬷嬷们见她来了,忙起身敷衍道:“夫人,这园子大,孩子们手脚不利索,正督促着呢。”苏瑶微微一笑:“嬷嬷们辛苦,既如此,就劳烦几位嬷嬷亲自示范一番,也好教教她们何为精细。”老嬷嬷们面面相觑,心中叫苦,却又不敢违抗,只得拿起扫帚,不情愿地打扫起来。苏瑶站在一旁看着,待她们打扫完,才轻声说道:“侯府的规矩不是摆设,大家都是为了侯府好,若有难处,可与我首说,莫要坏了规矩。”经此一事,老嬷嬷们知道苏瑶不好糊弄,收敛了许多。
苏瑶不仅整顿内务,还十分关心下人的生活。她发现侯府中有不少下人生病后因无钱医治,只能硬扛,便在府中设立了一个小型医馆,聘请了几位医术尚可的郎中,定期为下人义诊,分发常用药材。下人们得知此事,无不感恩戴德,做事愈发勤勉,侯府上下的凝聚力渐渐增强。
但苏瑶面临的挑战不止来自府内。侯府的一些老臣,听闻新主母出身庶女,本就心存偏见,如今见她大刀阔斧改革,更是担忧她会乱了侯府根基。一次家族议事会上,一位掌管侯府田庄事务多年的张老大人率先发难。他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说道:“夫人,这田庄之事向来有旧例,春耕秋收皆有定法,您如今要换种新粮种,万一收成不佳,如何是好?这可是关乎侯府上下温饱的大事。”苏瑶早料到会有阻力,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张大人,您的顾虑不无道理。只是如今这旧粮种产量渐低,周边郡县换种新粮种后皆增收不少。我己差人仔细考察,寻来最适宜本地土壤气候的粮种,且请了农技师指导耕种,前期先在小范围试行,若有成效,再全面推广,定不会让侯府上下挨饿。”众人听了,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苏瑶又拿出准备好的各地粮种产量对比资料、农技师推荐信等一一展示,有理有据,老臣们虽心中仍有疑虑,但也不好再强行阻拦。
在处理侯府产业方面,苏瑶同样展现出非凡智慧。侯府在城中有几家绸缎庄,因款式陈旧、经营不善,生意日益冷清。苏瑶亲自带着丫鬟扮作普通顾客,走访京城各大绸缎庄,了解当下流行款式、面料质地和顾客喜好。回来后,她召集绸缎庄的掌柜、伙计,商议改进之策。她提出引入新颖的织锦技法,设计时新的花样,还推出定制服务,满足不同顾客的特殊需求。为提高伙计们的积极性,她设立了提成奖励制度,根据销售业绩给予额外赏银。起初,伙计们对这位年轻主母的法子半信半疑,但随着新货上架,顾客络绎不绝,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大家对苏瑶佩服得五体投地。
与此同时,苏瑶与徐逸风的夫妻情分在共同操持侯府事务中日渐深厚。忙碌一天后,两人常于月下漫步花园,交流一日所得,分享彼此心事。徐逸风看着苏瑶日益干练的模样,眼中满是爱意与骄傲:“瑶儿,有你在,是我侯府之福。”苏瑶浅笑回应:“能与你携手,共护侯府,亦是我之幸事。”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侯府大夫人虽在之前的争斗中败下阵来,但并未真正死心。她暗中联络一些对苏瑶不满的旧人,等待时机再次发难。而朝廷局势变幻莫测,侯府作为勋贵之家,难免受到波及。苏瑶深知,当家主母之路,任重道远,她需时刻保持警醒,用智慧与勇气守护这一方天地,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不久后,侯府迎来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这是侯府极为重要的仪式,族中长辈、各房子弟都会齐聚一堂。苏瑶深知此次大典是她在族中进一步树立威望的关键契机,也是展现侯府团结昌盛之貌的重要场合,因而格外用心筹备。
她提前数月便与管家商议各项事宜,从祭品的挑选、祭文的撰写,到仪式流程的安排、场地的布置,无一不细致过问。祭品需选用最上等的牛羊、新鲜的果蔬,苏瑶亲自带人前往市集挑选,确保品质无虞。祭文关乎家族传承与荣耀,她查阅大量古籍,请教侯府中饱学之士,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力求既能缅怀先祖功绩,又能激励后世子孙奋进。
场地布置上,苏瑶更是别出心裁。她命人将祠堂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换上崭新的帷幔、灯笼,还在庭院中移栽了许多应季花卉,摆放得错落有致,既庄重肃穆又不失生机。仪式当日,苏瑶早早起身,身着素色锦缎礼服,头戴八宝攒珠髻,仪态端庄地指挥众人忙碌。
族中众人陆续到来,起初,一些长辈看到苏瑶当家,眼中仍有审视之色。但随着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苏瑶对礼仪细节的精准把控、对各项事务的妥善安排,让众人渐渐收起疑虑。在祭文宣读环节,苏瑶亲自上前,声音清越激昂,诵读着饱含深情与敬意的祭文,字字句句叩击着众人的心弦,不少子弟听得动容,对这位主母心生敬意。
大典结束后,便是家族宴会。苏瑶精心安排菜品,既有侯府传统佳肴,又融入了几道新创的精致菜肴,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宴会上,她穿梭于各桌之间,与长辈们寒暄问候,关心子弟学业,巧妙化解了几起因家族事务产生的小争执,使得宴会气氛融洽欢快。经此一役,苏瑶在侯府家族中的地位愈发稳固,众人皆认可她这位当家主母的能力与风范。
但苏瑶并未因此而满足懈怠。她深知,家族繁荣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她开始关注家族子弟的教育培养,在侯府中设立学堂,聘请名师讲学,不仅教授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注重兵法谋略、商贾之道的传授,期望培养出能文能武、多才多艺的家族栋梁。
为了给家族子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苏瑶又与徐逸风商议,拿出一部分侯府产业让子弟们参与管理。在绸缎庄、药铺等生意中,安排年轻子弟跟随掌柜学习,从记账、采购到招揽顾客,事无巨细,亲身体验。起初,有些子弟吃不了苦,心生抱怨,但苏瑶耐心开导,讲述家族先辈创业艰辛,激励他们坚持下去。
在苏瑶的悉心培育下,侯府子弟逐渐成长。他们在学业上屡获佳绩,在商场、官场也初露锋芒,为侯府带来新的荣耀与生机。而苏瑶,这位从庶女一步步走来的当家主母,己然成为侯府的中流砥柱,她的名字,在侯府内外传颂,成为坚韧与智慧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奋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