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巍峨的宫殿在金色的光辉中显得愈发庄严肃穆。苏瑶身着一袭素色锦袍,发髻高挽,神情从容淡定,稳步踏入这权谋汇聚之地。今日的朝堂,气氛凝重得仿若暴风雨前的宁静,所有人的目光皆聚焦于这场关乎国本的盐铁专营论争之上。
苏瑶作为反对一方的核心智囊,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自踏入朝堂那一刻起,她便感受到来自西面八方的审视目光,有好奇、有质疑,更有保守派那隐隐带着压迫感的敌意。但她的眼神坚定而清澈,丝毫不见慌乱。
御前辩论会伊始,保守派代表、一位位高权重的老臣率先发难。他迈着沉稳的步伐上前,声如洪钟,言辞间尽是对祖宗成法的尊崇与对现行变革的忧虑:“陛下,盐铁专营乃我朝立国之本,自太祖皇帝起,便以此掌控经济命脉,充实国库,维系边防军需。今若贸然更改,无异于动摇国之根基,一旦放开经营权,奸商逐利,物价必如脱缰野马,百姓生活将陷入水深火热,还望陛下三思啊!”话语掷地有声,朝堂上不少臣子纷纷点头附议,一时间,反对变革的声浪颇高。
苏瑶不疾不徐,待对方话音落下,稳步出列。她先是恭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礼,而后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开启了她精心准备的陈词。
“陛下,微臣以为,评判一项政策的优劣,当以当下国情民生为基。”苏瑶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且看这盐铁专营施行多年以来,百姓生活成本日益攀升。微臣己命人详细调查统计,就拿食盐来说,专营之下,价格竟比开国之初翻了三倍有余。普通农户辛勤劳作一年,所得大半耗费在这高价盐上,更遑论其他生活用品。”说着,她轻轻挥手,示意身后的侍从呈上早己准备好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物价波动、百姓收支详情。
“再观商业活跃度,往昔街市繁华,百业兴盛,小商小贩皆有活路。如今呢?因盐铁经营权被少数权贵把控,行业垄断,新生商业力量难以崛起,市面萧条,货物流通受阻,长此以往,经济何来活力?”苏瑶的言辞间饱含对百姓疾苦的悲悯,眼中似有画面浮现,那是市井街巷曾经的热闹与如今的清冷对比。
紧接着,她话锋一转,引经据典道:“陛下,历史长河中不乏借鉴之例。汉初之时,民生凋敝,高祖皇帝采用‘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开放商业管制,不过数十年,便成就文景之治的繁荣盛景,仓廪充实,百姓富足。今我朝虽局势不同,然其理相通,适度放开部分盐铁经营权,引入竞争,方能激发市场潜能。”
保守派岂会轻易让步,见苏瑶言辞犀利,立刻反驳:“哼,黄口小儿,怎敢妄议朝政!今时不同往日,边疆战事频仍,盐铁之利若分散,军饷何来?边防供应一旦短缺,外敌入侵,国将不国!”
苏瑶神色未变,从容应对:“大人所言战事之忧,微臣亦有考量。放开经营权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加强监管。微臣提议设立专门的盐铁监督衙门,选拔清正廉洁、精明能干之士任职,严格把控盐铁产量、质量,确保税收不流失,边防军需亦可无忧。如此一来,既惠民又利国,何乐而不为?”她的眼神中透着自信与智慧,仿佛己经看到了新政策施行后的光明前景。
朝堂上下此时议论纷纷,臣子们交头接耳,各抒己见。皇帝端坐龙椅之上,面容沉静,目光深邃地注视着下方争论的双方,手中轻轻把玩着一枚玉佩,心中权衡利弊。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众人侧目望去,原来是一位小太监匆匆入殿禀报:“陛下,宫门外有一群百姓求见,称要为苏大人请愿。”皇帝微微皱眉,挥挥手示意带进来。
片刻后,几位衣衫朴素但神情恳切的百姓被引入朝堂。为首的一位老者颤颤巍巍地跪地叩首:“陛下啊,草民们听闻今日朝堂论及盐铁之事,特来恳请陛下听听苏大人的良言。草民一家世代以打铁为生,自盐铁专营收紧,原料难寻,生意惨淡,家中己揭不开锅。苏大人关心百姓疾苦,所提之策定能救我等苍生啊!”言罢,众人皆跟着叩首,呼声此起彼伏。
这一幕让朝堂气氛再生波澜,苏瑶心中亦是感慨万千,她向百姓微微点头示意,眼神中满是动容。皇帝见状,心中也有所触动,原本紧绷的神色缓和了些许。
辩论仍在继续,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苏瑶凭借着对国情的深入了解、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在言辞交锋中逐渐占据上风。她从民生细节谈到国家发展战略,从历史兴衰论及当下困境突破,每一句话都如利刃,精准地剖析着旧制弊端,阐述着新策优势。
首至日头西斜,余晖洒进大殿,皇帝终于缓缓开口:“今日诸位爱卿所言之理,朕己明晰。苏瑶所提建议,确有可取之处,朕决定部分采纳,先在江南、岭南等地试行新政策,观其后效,再做定夺。”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苏瑶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她再次跪地谢恩,眼中闪烁着激动与欣慰的泪光。这一场辩论,她倾尽全力,终是为国家变革迈出了艰难却关键的一步。
然而,苏瑶深知,胜利只是暂时的,前路依旧荆棘密布。此番论争让她在朝廷站稳脚跟,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可她无心陷入党争泥潭。她明白,自己所谋乃国之兴盛、民之福祉,于是婉拒各方邀约,回到侯府后,一头扎进书房,开始深入研究国家经济治理之道。
她翻阅古籍经典,探寻历代经济变革的得失;与侯府账房先生彻夜长谈,了解家族产业运作模式,从中汲取可用于治国的经验;又频繁与几位志同道合、心系民生的大臣书信往来,交流看法,碰撞思想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苏瑶不断拓宽自己的政治视野,治国谋略也愈发成熟深邃。她知道,未来等待她的挑战只会更多,但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她将义无反顾地砥砺前行,用智慧与勇气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留下深深的为民足迹。
接下来的日子里,苏瑶忙碌于筹备新政策的试行细则。她亲自前往江南、岭南等地勘察,了解当地盐铁产业现状,与当地商贾、工匠交谈,倾听他们的需求与担忧。每到一处,她都认真记录,力求制定出最贴合实际、最能惠及百姓的方案。同时,她还要应对保守派在暗处的小动作,他们虽在朝堂上暂时败下阵来,但并不甘心失败,时常在新政策推行过程中设置障碍,试图让苏瑶知难而退。
有一次,苏瑶在江南考察盐场时,发现当地官员消极怠工,对新政策的宣传与落实敷衍了事。原来,这些官员多是保守派的门生故吏,受其指使,意图阻碍改革。苏瑶没有丝毫退缩,她当即召集当地官员,言辞恳切地讲述新政策对国家、对百姓的重要意义,又拿出皇帝的诏令,强调违抗旨意的后果。在她的恩威并施下,官员们不得不重新端正态度,积极配合工作。
回到京城后,苏瑶又向皇帝进言,建议对在新政策推行中有功的官员予以嘉奖,对懈怠者严惩不贷。皇帝采纳了她的建议,这一举动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官员的积极性,新政策在试行地区逐渐走上正轨,初见成效。百姓们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食盐价格有所回落,铁器质量提升且供应充足,商业也逐渐复苏,街头巷尾又有了往日的热闹景象。
苏瑶并未因此而满足,她深知改革之路漫漫,需要持续不断地完善与优化。她时刻关注着试行地区的反馈,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同时,她还放眼全国,思考如何将成功经验推广开来,让更多百姓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要应对政策层面的难题,还要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复杂纠葛。
朝堂之上,一些原本中立的大臣见苏瑶得势,纷纷前来示好,希望能在新政策推行中分得一杯羹;而保守派虽表面消停,实则暗流涌动,时刻寻找机会反扑。苏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她以公正之心对待每一个人,对于真心为国为民者,她欣然接纳合作;对于心怀不轨者,她婉言拒绝,巧妙周旋,不让其阴谋得逞。
在侯府中,苏瑶同样面临着压力。家族中的一些长辈担心她在朝堂上树敌过多,会给侯府带来灾祸,劝她适可而止。苏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初衷与抱负,讲述新政策对家族长远发展的益处。在她的劝说下,家族成员逐渐理解并支持她的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瑶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她成为了百姓口中传颂的“青天大人”,也成为了年轻官员们学习的楷模。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出身与使命,她依旧是那个从庶女一步步走来,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聪慧过人的头脑,在困境中挣扎求生、追求正义的苏瑶。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是为了家国天下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为这个古老的王朝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