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 第3章 正旦朝会

第3章 正旦朝会

加入书架
书名:
投胎朱雄英,从洪武七年开始签到
作者:
吃遍海陆空
本章字数:
4354
更新时间:
2025-02-06

大年初一,因为正旦节,所以今天上朝是非常隆重的,与皇帝登基有的一比。

这次上朝,还得布置会场、安排国乐、仪仗队等等,在朝会上,文武百官需要按照官职大小列队,等待朱元璋宣读新年讲话。

很强的既视感。

前奏比较长,足有一个时辰,比正常电影都不差了。

朱元璋看着一众官员跪地问候自已。

众大臣喊道:“天辅有德,海宇咸宁,圣躬万福!”

朱元璋这才笑着说道:“免礼。”

这四字四字的喊,想喊齐整了是很麻烦的,尤其朝堂这么多人。

自从洪武二年定下不再三呼万岁,喊这12字,群臣喊了半年不齐的口号后,当年九月初九就又改成三呼万岁了。

事实证明,人多了之后,就不能做太复杂的事。

不过逢年过节的时候,臣子们还是会齐声喊一下,让老朱高兴高兴。

毕竟当初老朱是下定决心改掉什么万岁的,他不信什么喊万岁,就能活万岁。

朱元璋作为最不相信长生不死的皇帝,还是开国皇帝,他居然活了71岁,真是你越想得到的越得不到,越不在意的反而得到。

政哥羡慕不已。

只是口号虽好,但后来喊的稀稀拉拉,一点没有气势,就被废止了,如果遇到小朝会什么的,也会喊陛下圣躬安什么的。

原因也很简单,洪武三年,朱元璋制定了每逢朔望日上大朝,也就是初一、十五,每到这一天,朝臣半夜就得起床,赶到宫外,然后等凌晨三点进宫,五点早朝。

因为皇宫不能点明火灯,所以这些人都是摸黑进城的,一个不小心可能掉护城河或者什么地方了,这样的情况,他们不可能有太多心力去喊好那十二个字。

说到朔望上朝,大概朝臣间的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就是初一你敢参我一本,下一次十五我就要参回你一本。

去年闰11月23,《大明律》首次颁行天下,这可是一件大事。

朱元璋对这部律法极为重视,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秩序。

现在他非常关注这部法律发布后的执行情况,想知道它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如何。

于是,朱元璋向大臣们询问有关《大明律》的执行情况,并仔细聆听他们的汇报。

一个多月时间,其他远的地方不知道,但直隶这一块应该是有所反馈了。

要不说汉人是最重视法制的呢,从秦朝的崛起,到朱元璋不断编修法律就可以知道,整个汉人王朝,最重要的基石就是法律。

儒家虽然名头大,可真正想让国家富强,你就会发现,每一次都涉及一件事:变法!

这些王朝有了新法律,富强一阵,最后还是没落,只是因为他们最后没办法维持法律的权威性了,根本原因是他们缺少能横推一切、将所有违法的权贵全部绳之以法的实力。

并且随着时间和权利的腐蚀,法律的空子也会越来越多,最终彻底沦为少部分人的工具。

而只要给朱雄英时间,他就可以靠签到,成功拥有这个实力,他已经签到了两天,有20个无产战士,并且有20把枪,300发子弹了。

这些东西都还在他的空间,只是需要他找个地方召唤出来,才能将枪带出去,朱雄英一直在朱元璋脑海,看着他上朝。

朝堂上,朱元璋了解清楚了这件事后,便开始着手安排其他事务。

他对着三位大臣说道:“等过完元宵节,王简去河南;王诚去山东;还有李伯去北平,你们三个各自负责那里的驻守和屯田,一定要把事情办好,不可有丝毫懈怠!”

听到皇帝的命令后,这三个人立刻恭敬地单膝跪地,齐声回答道:“臣遵旨!”

接着,他们就兴奋起身,准备踏上新的征程,虽然不是马上打仗,但是只要办好这事,有了粮草,就可以开干了。

洪武年期间,基本每年都在打仗,能在一地负责屯田,基本就是掌管一方的兵士了。

就在这时,兵部有军情要奏。

众人都紧张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每一次打仗,可都是在烧钱,前两年北征蒙元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算是失败,可是让大明很难受,这几年都不能大动干戈。

朱元璋也皱起眉头,示意快讲。

兵部官员说是有倭寇侵犯沿海地区,请求朝廷出兵围剿。

听到这个消息,群臣议论纷纷,但大多数人都对征伐倭寇有大顾虑,不敢轻易出兵。

毕竟,那是曾经靠妖风让忽必烈两次无功而返,第三次则干脆没出兵,最后只能放弃的小岛,在这个时代,实在不是一个好解决的地方。

新春当头就来明朝沿海抢掠,众臣子们觉得这就像是遇到了从一坨屎上飞起的苍蝇,恶心又难缠,谁也不愿意去招惹。

朱元璋看着众人的反应,心中有些不满。

他知道这些文臣们,大多都是些胆小怕事之辈,只想保住自已的官位和荣华富贵,不愿为国效力。

这些倭寇极有可能就有这些大臣的路子,可以获得大明的一些布防。

朱元璋实在太清楚这些文人了,现在明朝强大,他们还会老老实实的,不敢明目张胆,一旦明朝衰落,他们会跪的比谁都快。

甚至武将敢不跪,他们都敢杀武将,却不敢和敌人拼。

但朱元璋也明白,倭寇不除,沿海百姓将永无宁日,国家的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于是,他决定下令派遣军队前去剿灭倭寇:“诏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

率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巡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杭州、太仓、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

朱元璋的声音坚定有力,不容置疑。

群臣听了,纷纷高呼:“陛下圣明!”

他们知道,吴祯是一位经验丰富、勇猛善战的将领,由他率领军队出征,胜算应该比较大。

而且,南方沿海是他们的财源根本,如果经常被倭寇侵扰,他们的利益也会受损。

只要不出海去攻打倭寇的本土,就不会有太大的消耗,所以,他们希望吴祯能够尽快消灭来犯的倭寇,恢复沿海的安宁。

户部尚书俞溥在这大冬天额头上都是汗,看没人说话了,他上前跪奏:“陛下,昨天夜里直隶大雪,有不少百姓的房屋被大雪压塌了。”

小冰河期,初露峥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