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叠纪危机过后,新的物种迅速出现,生态系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
二叠纪危机过后,天球顺利进入了三叠纪。而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也就是在这时出现。
借助着大灾难的契机,爬行动物终于在三叠纪崛起。
此时陆地上的爬行类生物主要有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恐龙类生物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而似哺乳爬行动物就是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它们早在二叠纪就存在,只是在三叠纪占据了更大的规模。
而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
十月天尽可能地让天球的各类条件发展和地球高度相似,在三叠纪,天球上也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十月天称为翡忒丝大陆,来自于英文fetus,意为胎儿。原因是这块原始的大陆从太空中看,的确就像是一个蜷缩在子宫之中的胎儿。
十月天比较关注的是三叠纪时期的始祖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哺乳动物,体型细小的始祖兽,身长只有十多厘米,体重在200克至250克之间,和一只家鼠差不多大小。它们全身覆盖着一层毛发,长有尖尖的嘴巴和尖利的牙齿以及爪子,可用来捕食昆虫和蠕虫等小型食物,也可以挖掘洞穴和抱住树枝。始祖兽已经拥有一定的攀爬能力,它们能够凭借着小巧的身躯在岩壁上攀爬匐行,从而躲避一些危险的天敌的追杀。如果说爬行类动物是在二维平面土地上发展到了极致,那么能够轻松攀爬的哺乳类动物,则是将生物的竞争空间延伸向了三维空间。
但是总的来说,在这个阶段,哺乳类动物依然不算是生物圈的主流,占据天球生态圈制高点的,另有其物。
经过二叠纪末期的大灾难,海洋中以软体动物等为优势的“现代进化动物群”迅速取代 “古生代进化动物群” 空缺的生态位,陆地上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类动物的开始崛起,天球的历史正式进入了新纪元。
恐龙,终于大摇大摆地登上了天球的霸主宝座。
三叠纪之后就是侏罗纪。侏罗纪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体系之中最为有名的地质年代,甚至没有之一。因为人类关于恐龙的无数文化作品已经让侏罗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火热概念。
侏罗纪,几乎已经成为了恐龙的代名词。
和三叠纪类似,侏罗纪也开始于一次毁灭事件。
但是和之前陨石撞击不同,这一次的毁灭事件始于翡忒丝大陆的板块分裂。在三叠纪时期,翡忒丝大陆是天球上唯一的一块大陆,但是在三叠纪默契,因为板块的运动,大陆开始逐渐被撕裂,天球的软流圈岩浆活动变得异常剧烈,在其中形成的巨大压力,最终以岩浆喷涌而出作为结果,这也导致了又一次的物种大灭绝。
板块撕裂时,陆地的在地表上出现了一道长约2500千米,宽50米的恐怖裂缝,就像是恶魔裂开的诡异微笑之嘴,把大陆分割成两半。无数的水蒸气呈柱状喷出,岩浆宛如鲜血流淌在草原和湿地之上,大地上再次生灵涂炭。
当然,这一次的生物毁灭并没有像二叠纪生物大灭绝那样的残暴,只毁灭了天球上50%的物种,但是却也造成了许多的空缺生态位,并且直接促成了恐龙成为了 这个时期的优势陆地动物。
每一次大灾难大灭绝事件之后,总是有新的生态位出现,总有新的霸主成为星球的统治者,这一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