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地幔柱灭绝事件是天球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自然灾难,它使得天球上75%的生物都永远的消失。包括当时顶级掠食者邓氏鱼在内的所有盾皮鱼等都难逃灭绝的命运。
但是,这场灾难却也最终促成了一次伟大的进化,那就是陆地上首次出现了能行走的脊椎动物——提塔利克鱼。
在真实的地球上,它们也是人类的祖先。
十月天亲眼见证了提塔利克鱼爬上岸的那一幕:大灾变后523万年后的某一天,数百只黄褐相间的丑陋长尾鱼从温暖的北方大陆的一个海域茫然地爬上了海岸。上岸后不久,它们就不慎掉进了一处因为海水腐蚀形成的天然石坑之中,它们拼命地挣扎,想要爬出这天然的陷阱,却是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好在当时大气的含氧量已经增加,凭借着它们那不算成熟的早期肺部,它们已经勉强能够在陆地上长期存活。
上岸的提塔利克鱼一共有一百三十二只,在十四个小时后,只有其中十八只肺部最发达的提塔利克鱼存活了下来,它们借着之后的涨潮顺利回归了大海,而它们所诞生的子嗣,大多都继承了它们那强大的肺功能。
而这十八只提塔利克鱼,开启了两栖类动物大繁荣时代。
脊椎动物在陆地上发展非常迅速,与此同时,植物的演化发展也在和脊椎动物的演化同步推进着。
随着陆地上植被数量越发众多,植物的种类也随着不同的温度、地貌、天气的影响而不断变化,茂盛的蕨类森林开始在陆地上成规模地出现,而茂密的蕨类森林也为各种昆虫的出现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的条件,于是像蟑螂类、蜻蜓类等陆生动物开始陆续出现。早期的一些蜻蜓个体相当的巨大,两翅张开大时甚至可长达70cm。
总的来说,大量森林的出现,象征着天球已经进入到了石炭纪时期。
因为石炭纪,顾名思义,就是煤炭形成的时代。由于石炭纪的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迅速,它们死后即便有一部分很快腐烂,但仍有许多枝干倒伏后避免了风化作用和细菌、微生物的破坏。石炭纪森林的不少林地是被水浸泡着的沼泽地,死亡后的植物枝干很快会下沉到稀泥中,这种情况下,植物会处于一种封闭的还原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植物枝干避免了外界的破坏,并在压实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缓慢地演变成泥炭。年复一年,由植物形成的泥炭在地层中得到保存,并又经历了成煤作用后成为初级的煤炭—褐煤。褐煤是一种劣质煤,褐煤再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后,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煤——烟煤。
就植物比例来说,石炭纪时期的天球虽然出现了苏铁、松柏、银杏等早期的裸子植物,但是和蕨类植物相比,仍然算不上主流。当然,裸子植物有着属于它们的生存优势,裸子植物有着更发达的根系,能够植根于更深的土层,有助于植株的稳定性。
由于蕨类植物是胞子生殖,像蘑菇一样,胞子多,但只有遇到非常适宜的环境才发育,而且只要遇到一点外界刺激就会死亡,裸子植物适应力比较强,通常环境就可以生长。由于裸子植物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裸子植物开始向着蕨类植物的统战地位发起了挑战。
而动物方面,总的来说,在石炭纪时期,天球上的两栖动物和巨型昆虫是这个时代的两大霸主。
在这个时代,天球上大部分地方都遍布着翻滚着泥浆泡沫的沼泽湿地,而在这些沼泽湿地之中,随处可见数米长的巨型蜘蛛、巨型马陆、巨型蜻蜓等节肢类动物的身影。也因此,石炭纪还有一个别名,即为“巨虫时代”。
可以说,这是最不讨女孩子喜欢的时代。
在石炭纪晚期,爬行动物三个主要类群的代表开始出现,分别是林蜥、油页岩蜥蛇齿龙。爬行动物在最初的时期就有三个完全不同的分支,差异性相当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