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 第68章 那些人和那个楚国。

第68章 那些人和那个楚国。

加入书架
书名:
开局误入桃源,这里是大秦?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4928
更新时间:
2025-01-23

秦王政二十年,夏。

齐魏阴遣刺客潜楚,夜袭昭滑等贵胄之第。

昭氏四子二女皆殁,男丁尽屠,唯昭滑独存,后院见之,染血,医虽救其命,然终身绝嗣。

府中护卫奋击,毙刺客二十八人。

二月后,昭滑诈诱楚相黄歇入府。

时昭府亲故尽殁,唯余死士效命。

黄歇赴宴,酒二巡,毒发毙于座。

或曰:“昭滑弑相黄歇,为复仇也。然非黄歇害昭,实齐魏谋楚,借刀杀人,毒计深远矣。”

寡人不德,承先王之业,未能光耀楚室,反致国势日颓,黎民涂炭。今相国黄歇既逝,朝中再无栋梁之才,政事废弛,国将不国。寡人思之,痛心疾首,然天命已去,非人力可挽。

楚王降书

楚国贵族,世受国恩,本当戮力同心,共扶社稷。

然尔等或争权夺利,或苟且偷安,致使奸佞横行,忠良蒙难。

齐魏之谋,尔等未尝不知,却坐视不理,乃至国破家亡,罪无可逭。

寡人虽为君,然无力回天,唯有降之以存百姓,免生灵再遭战火之苦。

今寡人决意降秦,愿以楚地归附,但求秦君宽仁,保全楚民性命,勿使无辜再受刀兵之灾。

若秦君允诺,寡人愿自缚请罪,以谢天下。

若尔等贵族尚有半分忠义之心,当自省其过,勿再负隅顽抗,徒增百姓之苦。

呜呼!楚之将亡,非天亡楚,实人亡楚也。

寡人无颜见先王于地下,唯望后世以此为戒,勿复蹈此覆辙。

楚王 谨书

后三日。

楚国百姓闻楚王降秦,皆知乃贵族之祸,有夫子持铁刻石,名为亡楚石刻。

亡楚石刻

楚之将亡,非天亡楚,实人亡楚也。

贵族争权,内耗不止,外患频仍,国势日衰。

相国黄歇,忠良之臣,一朝陨落,朝堂无柱。

齐魏阴谋,借刀杀人,楚室自毁,祸起萧墙。

楚王降秦,非畏秦之强,实哀民之艰。

百姓无辜,何以罹此大难?

贵族之罪,罄竹难书,争权夺利,祸国殃民。

今楚地归秦,愿秦君宽仁,存我黎庶,免遭涂炭。

夫子持铁骑,刻石以铭,警示后世:

国无贤臣,必致衰亡;内斗不止,外患必至。

楚之覆辙,勿复蹈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楚亡人 谨刻。

此石刻立于楚都城门,百姓观之,无不涕泪交加,痛心疾首。

贵族见之,或掩面而走,或默然无语,自知罪孽深重,无可辩驳。

后世以此为鉴,警醒千秋。

秦师入楚事记。

贵族闻石刻,皆自裁于家,楚室遂空。

楚降书至秦,秦王览毕,命国师急赴楚地。

越四日,国师至楚王宫,秦人携楚禁军入。

及入殿,见楚王已自缢于王座,面色如生,唯颈间一痕,显其决绝。

座前留一书,题曰“来人阅知”。

国师展信,其文曰:

“寡人不德,致楚室倾覆,黎民罹难。

贵族争权,内耗不止,外患频仍,国势日颓。

今寡人以死谢罪,愿秦君宽仁,存我楚民,勿使无辜再遭涂炭。

楚国虽亡,然楚民何辜?愿秦君以德治之,使楚地复归安宁。

寡人去矣,后世当以此为戒。”

国师读毕,叹曰:“楚王虽亡,其心可鉴。”

遂命收楚王尸,厚葬之,以示秦君之仁。

楚地遂平,秦君闻报,默然良久,曰:“楚之亡,非天亡,实人亡也。后世当以此为戒。”

秦师安楚伐齐魏记。

国师收楚王绝笔,览其辞,悲怆不已,久不能释怀。

然楚地已平,楚人皆恨齐魏,以为国破家亡,实齐魏之谋所致。

秦国王师以仁义为本,救楚人于水火,赐以衣食田宅,使其安居乐业。

楚人感秦之恩,皆曰:“秦君仁德,楚虽亡,民得生矣。”

国师察楚人之心,知齐魏为楚人所深恨,遂以此为计,召楚人而告之曰:“齐魏阴险,借刀杀人,致使楚室倾覆,百姓流离。今秦君仁厚,救尔等于涂炭,然齐魏之仇,不可不报。尔等若愿从秦师伐齐魏,既可雪国仇家恨,亦可立功受赏,岂不美哉?”

楚人闻之,皆愤然而起,曰:“齐魏害我楚国,使我宗庙毁弃,亲人离散,此仇不共戴天!今得秦师相助,愿效死力,以报国仇!”

于是,国师征调楚人,编入秦师,共伐齐魏。

楚人从军者众,皆怀愤恨之心,奋勇争先。

秦师得楚人之助,士气大振,连战皆捷。

齐魏闻之,震恐不已,皆曰:“楚人怀恨而来,秦师锐不可当,吾国危矣!”

国师以此计,既安楚人之心,又增秦师之力,可谓一举两得。

后世论之,皆曰:“国师之谋,深得人心,故能成此大功。”

秦楚联军伐齐魏记。

秦王政二十年,夏,楚人三十七万余归附秦军,秦军七万余,合四十四万众,自楚地北上,伐齐魏。

国师为帅,分兵三路,以图齐魏边境。

第一路,自楚地北上,经陈城(今河南淮阳)、睢阳(今河南商丘),直逼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

此路以秦军为主,楚人为辅,意在牵制魏军主力。

魏军闻秦楚联军至,急调兵守大梁,然楚人奋勇,攻城掠地,魏军不能挡。

楚人嗜血,每战必冲锋陷阵,杀人如麻,更有甚者,撕咬敌兵,啖其血肉,魏军皆骇,士气尽丧。

秦楚联军连破魏城,魏王震恐,急遣使求和。

第二路,自楚地东进,经彭城(今江苏徐州)、下邳(今江苏邳州),直逼齐国边境重镇琅琊(今山东临沂)。

此路以楚人为主,秦军为辅,意在威慑齐国。

齐军闻楚人至,皆惧其凶悍,未战先怯。

楚人攻城,如猛兽出笼,齐军虽奋力抵抗,然终不敌楚人之勇。

琅琊一战,楚人破城而入,齐军溃散,楚人追杀百里,齐地血流成河。

齐王闻报,急召群臣议策,然无计可施。

第三路,自楚地东北进,经汝南(今河南汝南)、颍川(今河南禹州),直逼魏国东部重镇邺城(今河北临漳)。

此路秦楚联军并进,意在切断魏国东西联系。

魏军守邺城,虽奋力抵抗,然楚人凶猛,秦军精锐,联军势如破竹。

邺城一战,楚人登城先入,魏军大溃,楚人追杀至黄河岸边,魏军溺死者无数。

战事纪实:

楚人勇猛,每战必争先,杀人如麻,更有撕咬啖肉之举,齐魏军士皆骇然,无人敢当其锋。

秦军虽精锐,然见楚人如此,亦为之侧目。

国师见楚人凶猛,遂命其为先锋,秦军为后援,联军所向披靡。

齐魏边境,战火连天,秦楚联军攻城略地,齐魏军士节节败退。

楚人每破一城,必屠其守军,啖其血肉,齐魏军民闻风丧胆,皆曰:“楚人非人,乃猛兽也!”

齐魏边境诸城,皆望风而降,联军势如破竹。

然国师知齐魏虽败,然国力尚存,未可轻灭,遂命联军止于边境,筑城屯田,以图长久之计。

齐魏闻联军止兵,皆松了一口气,然边境已失,国力大损,再无力与秦楚争锋。

史臣曰:

楚人怀恨,奋勇杀敌,其凶猛之状,古今罕见。

然秦师以仁义为本,救楚人于水火,得其死力,可谓智矣。

齐魏虽强,然内政不修,外患频仍,终致国势日衰。

秦楚联军之胜,非唯兵力之强,亦在人心所向也。

后世当以此为戒,修德安民,方能国祚长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