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九年,秦国已成一统天下之势,功绩赫赫,威震四海。
自秦王政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变法图强,先后灭赵、韩、燕三国,疆域辽阔,百姓归心。
今秦国之势,如日中天,天下莫敢与之争锋。
秦国如今拥有城池数百,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楚地,北至匈奴之境。
其势力范围涵盖中原腹地,兼及边陲要塞,可谓幅员万里,山河壮丽。
秦国都城咸阳,繁华富庶,为天下中枢,四方商贾云集,文人墨客荟萃。
秦国人口已达数千万,百姓安居乐业,皆以秦人自居。
秦王政颁布王令,推行识字断文之策,使百姓皆能读书明理。
全国遍设医馆、救济所、养老院、学堂,民生得以极大改善。
更鼓励生育,三胎之家每月可得4500钱,百姓无不感念秦王之恩德。
农税、人头税等杂税皆被废除,百姓负担大减,生计无忧。
秦国官吏制度革新,男女皆可入朝为官,更有女子出任县官、夫子等职,开历史之先河。
此举不仅广纳贤才,更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朝中贤能之士济济一堂,文武兼备,国势日盛。
秦国重视文化教育,学堂遍布全国,夫子授业解惑,学子勤奋攻读。
秦王政更亲自审定典籍,推行统一文字,使天下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秦国不仅武力强盛,文化亦为天下所仰慕。
秦国军力强盛,兵甲精良,将士骁勇善战。
自灭赵、韩、燕三国后,秦国军队更显威猛,边境安定,四方来朝。
秦国铁骑所向披靡,天下诸侯无不畏惧。
秦国经济繁荣,农商并重。
农田广袤,粮食丰足;
商路畅通,货物流通。
咸阳城内,市井繁华,商铺林立,百姓富足,国库存银充盈。
秦王政十九年,秦国已成天下霸主,城池数百,人口数千万,疆域辽阔,民生富足,文化昌盛,军力强盛,经济繁荣。
秦王政之治国方略,不仅使秦国强盛,更为天下百姓带来福祉。
秦国之势,如巍巍泰山,屹立于天下,无人可撼。
秦王政十九年,七月。
时值盛夏,楚国郢都内外,酷热难当,人心浮动。
郢都城内,烈日当空,街巷间热气蒸腾。
市井之中,商贾们挥汗如雨,摊前货物堆积,却鲜有人问津。
一老翁坐于街角,摇扇叹息:“天热如此,生意难做,家中老小何以度日?”
一旁妇人掩面泣道:“夫君从军未归,家中粮尽,今岁赋税又增,奈何?”
孩童赤足奔跑于街头,面黄肌瘦,手中握着一把野果,眼中却无半分喜色。
城东贵族府邸,绿树成荫,凉风习习。
府内,贵族们坐于水榭之中,品茶赏荷,笑语盈盈。
昭滑举杯对众人道:“今岁虽热,然我等府中清凉,何须忧心?倒是那春申君黄歇,近日又上奏变法,欲削我权,诸位可有对策?”
一旁贵族冷笑道:“黄歇虽为相国,然无我等支持,其策岂能施行?不妨以静制动,待其自乱。”众人闻言,皆抚掌称善。
楚王宫中,楚王坐于殿上,眉头紧锁。
黄歇立于阶下,神色凝重,奏道:“大王,今岁酷热,百姓苦不堪言,赋税又重,民怨沸腾。若不减赋赈灾,恐生变乱。”
楚王叹道:“卿言极是,然国库空虚,何以赈灾?”
黄歇正欲再言,忽有侍卫急报:“大王,城西有百姓聚众闹事,言赋税过重,求见大王!”
楚王闻言,面色骤变,挥袖道:“速命禁军驱散,不可生乱!”
城西民居,百姓聚于巷口,群情激愤。
一壮汉高呼:“赋税如此之重,天热无粮,我等何以生存?不如入宫请命!”
众人齐声附和,正欲行动,忽见禁军蜂拥而至,刀枪林立。
为首将领厉声喝道:“尔等聚众闹事,欲造反乎?速速散去,否则格杀勿论!”
百姓见状,虽心中愤懑,然不敢抗命,只得四散而去。
城南书院,学子们坐于堂中,虽酷热难当,然诵读之声不绝。
一学子放下书卷,叹道:“今岁酷热,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却无赈灾之举,何以安民心?”
另一学子愤然道:“贵族奢靡,百姓困苦,国势日衰,我等读书何用?”
夫子闻言,抚须叹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今之楚国,内忧外患,非一人之力可挽。尔等当以天下为已任,静待时机。”
城北军营,士兵们操练于烈日之下,汗流浃背。
一士兵低声抱怨:“天热如此,粮饷不足,何以战?”
另一士兵叹道:“听闻秦军已至边境,若再不加饷,恐军心涣散。”
将领闻言,厉声喝道:“休得胡言!秦军虽强,然我楚军亦非弱者!速速操练,以备不测!”
郢都城外,田野干裂,禾苗枯黄。
农夫们跪于田间,仰天祈祷:“苍天开眼,降下甘霖,救我等于水火!”
然天空依旧烈日炎炎,无半分雨意。
是夜,郢都城内,灯火阑珊。
楚王坐于宫中,独对烛影,长叹不已。黄歇立于殿外,仰望星空,心中忧思万千。
贵族府中,歌舞依旧,然笑声中隐有不安。
百姓家中,烛光微弱,叹息声此起彼伏。
军营之内,士兵们枕戈待旦,然心中茫然。
秦王政十九年,秋。
楚国动荡之讯,如疾风骤雨,迅速传入秦国咸阳宫中。
秦王嬴政闻讯,即刻召集群臣于朝堂,商议对策。
国师、三省六部、内阁大臣等高官齐聚一堂,气氛凝重中隐有暗流涌动。
嬴政坐于殿上,神色肃然,环视群臣,沉声道:“楚国动荡,农民起义四起,士卒将领亦参与其中。此乃天赐良机,然亦为天下百姓之祸。寡人欲问策于诸卿,当如何应对?”
国师出列,拱手奏道:“大王,楚国之乱,皆因贵族专权,百姓困苦所致。本座以为,当派遣大军入楚,收拢流民,安抚乱军。彼等起义,不过为求活路,若我秦军以仁义待之,必能得其民心。楚国之地,亦可顺势归秦。”
嬴政闻言,微微颔首,然未即表态。
三省六部中,尚书令出列,奏道:“国师之言,虽有其理,然楚国虽乱,其地广人众,若贸然出兵,恐耗费国力。不如静观其变,待其自乱,再行图之。”
内阁大臣中,首辅亦进言道:“楚国变法图强,本为好事,然其相国黄歇之政令,屡受贵族阻挠,致使民不聊生,国势日衰。今其内乱,实为贵族之祸。我秦若出兵,当以救民为先,而非趁火打劫。”
群臣闻言,皆点头称是。
然国师微微一笑,复奏道:“诸君之言,皆为国计,然楚国山野、县镇、郡城,战火四起,百姓流离失所。我秦若不出兵,恐楚国百姓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且楚国之地,若为他国所趁,于我秦亦为不利。”
嬴政听罢,沉吟片刻,遂决断道:“国师之言,正合寡人意。传令下去,命大将军孙樊率军十万,入楚平乱,收拢流民,安抚百姓。凡愿归顺者,皆以秦民待之,免其赋税,赐其田宅。”
群臣闻言,皆拱手称颂:“大王圣明!”
然朝堂之上,众人虽面露悲悯之色,心中却各怀心思。
国师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得意,虽极力掩饰,然笑意已溢于言表。
三省六部中,亦有数人低头掩面,似在悲叹,实则忍俊不禁。
退朝后,群臣三三两两散去。
国师与数位亲近大臣同行,低声笑道:“楚国自乱,实乃天助我秦。此番出兵,不仅可得其地,更可收其民心,一举两得。”
一旁大臣附和道:“国师高见,楚国贵族专权,百姓苦不堪言,我秦以仁义之师入楚,必能事半功倍。”
然楚国境内,战火已燃。
山野之间,农民起义军高举旗帜,呐喊震天;
县镇之中,乱军与官兵厮杀,血流成河;
郡城四周,烽烟四起,百姓四散奔逃。
楚国之势,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
秦王政之策,已定。
秦国大军,即将南下。
楚国命运,或将由此改写。
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国虽强,然楚国百姓之心,又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