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为汉献帝,至此董卓祸乱朝纲,残害忠良,引起各路诸侯秦王。
曹操逃离洛阳在中牟结识陈宫,陈宫感他救国之勇气,弃官跟随曹操逃走,半路因为曹操多疑,误杀吕伯屠家人后,便要逃走,半路遇上吕伯屠,曹操怕吕伯屠回到家中发现一家被杀告官,暗示陈宫杀意涌现,陈宫前去阻拦无果,最后选择和曹操绝交,投奔张邈去了。
曹操回到许昌老家,经过族人的帮助很快建立了一支一万人马的军团,有不少英雄慕名而来,比如:文有:郭嘉,荀彧,陈群,程昱,等,武有:夏侯惇,夏侯渊,夏侯杰,曹洪,曹仁,于禁,乐进等人。
而幽州张亮得知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匆忙前往刘备府上。
主公,主公可在?
兴平来了,怎么有事,如此着急?
主公可知京师发出通缉檄文,捉拿曹操?
这个我也看了,只可惜曹操没有的手。
主公可趁机发布讨贼檄文,传令各州郡诸侯一同秦王,为主公争取更的名望。
兴平是想让我挑起讨伐董卓之事,做个带头人?
正是主公。
可是前些时董卓还派人送来金银钱粮要建立联盟,今日前去讨伐是不是?
主公,现在是董卓祸乱朝纲,残害忠良,主公可趁机挑起大任秦王,如此一来可得有志之仕慕名前来投靠主公,如若被曹操、和其他诸侯发榜秦王,有志之仕与主公与幽州失之交臂。
主公,兴平将军所言不无道理,我幽州可先挑起秦王大旗,出兵马步军五万主公亲自前往最为适合。
元皓先生也赞同兴平所言?
是,主公,今观天下唯有主公可兴复汉室。
公与先生呢?
主公我也赞同兴平所言。
好,既然如此,那元皓和公与先生一起与我讨写讨董檄文。兴平,云长,益德准备兵马,随时等候出兵,传令各州郡县出兵秦王。
主公,可让子龙将军通往。
就依兴平。
那元皓和公与先生坐镇幽州,典韦、甘宁、张南、焦触等将辅佐。
简雍为粮草官,孙夏和白饶二人为运粮官。
公元189年冬,刘备传信各州郡县,发起讨诏檄文,一时之间各路诸侯皆呼应而起。
在刘备未发讨诏檄文前郭嘉就建议曹操发讨诏檄文,没想到被刘备占领先机。也只能随刘备起兵讨贼了。
大军多着五万兵马,少着一万兵马,共计十八路诸侯起兵。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牧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三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四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五镇骁骑校尉曹操、第十六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七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八镇幽州牧刘备。
大军在延津县集结,场面浩大,各路诸侯战旗飘动。
各位将军,我们会盟于此,既然会盟岂能没有盟主。
不知曹将军谁可胜任这盟主职位?
本初乃是四世三公,理当胜任盟主之位。
我袁本初何德何能能当此大任?还是孟德将军来吧?
哼,你们都别争了,我大哥在此哪有你们的份,张飞大声说到。
你是何人胆敢在此与我等如此说话,后将军袁术怒述张飞。
三弟不可鲁莽,在下乃是幽州牧刘备,汉大将军,不知袁太守可否?
曹操看正主来了,赶紧大圆场,原来是大将军来了,正好我们正在选盟主之位,既然大将军来了那就由刘将军做着盟主之位如何?
多想曹将军推崇,只是在下何德何能能做着盟主,还是推举有能力之人吧。
既然大将军这样说了,我建议有袁本初担任盟主,不知诸位将军各愿意?
既然曹将军愿意推举袁将军做盟主,我等皆赞同。
本初兄?
既然大将推崇在下做着盟主之位,那我就不在推迟,我们歃血为盟,誓言剿灭董贼。
然后安排军士准备香案,共同歃血盟誓。
袁绍现在高台之上,高喊袁术为督粮官,曹操为副盟主,长沙太守孙坚军为正先锋,济北相鲍信军为副先锋,攻打汜水关,其余将军随后坐镇。
而在洛阳的董卓得知刘备传令各地讨伐自已,暴跳如雷,自已没少给刘备好处,最后刘备却发榜讨伐自已,而且现在各路大军都已经在延津会盟,立马找来李儒、贾诩、吕布、华雄,牛辅、李肃、胡轸、赵岑等人商议如何拒敌。
现在各路反贼已到汜水关,不知何人愿意出兵抗敌?
义父,孩儿愿望虎牢关斩杀各路诸侯。
华雄一看吕布,赶紧站起来跪在董卓身边,主公,杀猪岂能用牛刀,华雄愿望。
好、好、好,董卓看了一眼吕布,心想你有能耐我就不让你去,让你看看我凉州勇士也不是吃素的。那我就封你骁骑校尉。
我等愿随华将军一同前往抵御反贼,李肃、胡轸、赵岑三人,站出来向董卓说到。
好既然各位将军都愿出战那就等各位为副将,协助华将军,大军即可去往汜水关。
而在汜水关镇守的王方和杨定早已做好防御准备。
华雄领兵五万一路来到汜水关,看到杨定王方已做好防御也不在安排,大军驻守关下。
济北相鲍信为了能在诸侯年前展示自已的势力,让其弟鲍忠抢先一步赶往汜水关,没想到和华雄两个回合被斩杀马下。
等孙坚大军到达汜水关,鲍信也败了。
袁绍得知已先败一阵,立马传令大军随时出兵汜水关,大军到达汜水关前,孙坚粮草迟迟不来,不得已派人向袁术要粮,袁术也是害怕孙坚得此头功,就是推迟拨发粮草给孙坚而耿耿于怀,没有防备,没想到被华雄夜里偷袭,大将祖茂为救孙坚被杀。
等孙坚返回后方后大骂袁术,袁术还想狡辩,被袁绍依查明是由为由想让孙坚下去休息。
主公,这袁术恐孙坚立头功故而不发粮草。我军粮草不可让其管理,可让三将军益德和宪和坐守粮草。
嗯,兴平所言甚是,三弟你去与宪和一起看管好粮草,无论何人嗯不可让其带走一粒粮食。
大哥放心,俺定不会丢一粒粮食。
备注:
历史原著:
郭嘉
东汉末年谋士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出身颍川郭氏。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号贞侯。
袁术
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之一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
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众奔九江,割据扬州。
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但未被普遍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孔伷
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绪,陈留人,东汉末期的人物。据正史记载,189年孔伷曾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同时也是起兵讨卓的地方势力之一,似乎在190年底被董卓的部将李傕等人攻杀或病死,所以190年另外出了一个豫州刺史孙坚。
正史对孔伷事迹的记载太少,只《英雄记》提到他能“清谈高论,嘘枯吹生”。
刘岱
刘岱(?—192)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东年汉末年兖州刺史,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汉末群雄之一。后来在讨伐兖州黄巾时,不听鲍信之劝,擅自进兵,被杀。
王匡
王匡(?—192),字公节, 东汉末年兖州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北)人,河内太守,是东汉末期起兵讨董卓的地方势力之一,被董卓击败后败逃乡里,想与张邈会合,但被其所杀害的胡母班之亲属联合曹操攻杀致死。在《三国演义》中,王匡曾参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
张邈
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今阳谷)人。少时,家中富裕,疏财仗义,广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绍都与他有交往。汉灵帝时,初任骑都尉,后升为陈留太守。昭宁元年(189)董卓篡权,他与曹操、袁绍等起兵讨伐。次年,战于汴水,被董卓击败。张邈调集全部兵力追随曹操,袁绍担任盟主后骄傲、自大,张邈以正义之词劝言袁绍,绍怒,指使曹操杀掉张邈,曹操拒绝,张邈甚为感激。
兴平元年(194年),但张邈还是害怕曹操始终有一日会听取袁绍先言而杀了自已,听从其弟张超与陈宫的建议,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脱离曹操联盟。
吕布占据濮阳,兖州所辖郡县除鄄城、东阿、范县外皆归顺。次年,吕布被曹操击败,张邈随吕布投奔刘备。其弟张超护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围杀。张邈向袁术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杀。
乔瑁
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太尉桥玄族子。灵帝末,为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董卓入洛后,袁绍出奔冀州,东郡太守桥瑁假东汉三公名义,要求州郡兴兵讨伐董卓,关东州郡纷纷响应。他们分屯要害,推袁绍为盟主,相机进攻董卓。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避关东兵锋,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关东联军本是乌合之众,彼此欺诈并吞,不久就分崩离析了。初平三年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混乱不已。初平中,为刘岱所杀。
袁遗
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为长安令。曾任山阳太守,并作为一路诸侯参与讨伐董卓。《英雄记》说,前扬州刺史陈温病死后,袁绍后用袁遗为扬州刺史,
公元192年为袁术所败,袁术然后任命自已的亲信陈瑀为扬州刺史,而袁遗败军之际为士卒所杀。
昔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鉨,称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管综百氏,登高能赋,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俦。”事在超集。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袁伯业耳。”语在文帝《典论》。
鲍信
鲍信,字允诚,后军校尉鲍信求见袁绍,说董卓有异心,劝袁绍除之,袁绍不同意,鲍信又找王允商量,王允也不同意,鲍信于是引本部军兵投泰山。
后以济北相身份参加讨伐董卓的义军,鲍信因为怕孙坚抢头功,暗中令其弟鲍忠出战。结果鲍忠为华雄所杀。
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后,以献帝名义命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起义,于是两人在寿张迎击黄巾军,鲍信深入重地,为敌所杀。
孔融
孔融,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
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
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年终55岁。
张超
张超(?-195),表字不详,据嘉靖版《三国志通俗演义》字孟高(另有说法认为他字景明,事实上张景明并不是张超,而是张导),东平寿张(今山东寿张)人,东汉末年的广陵太守,张邈之弟。
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功曹臧洪说超诛除国贼,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超从曹公檄文,起兵讨卓。后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兴平元年,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
二年间,邈从布,留超将家属屯雍丘。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陶谦
陶谦小时候是孤儿,好学,性格刚直,有高尚的节操。后举孝廉,拜尚书郎,授予舒令。后迁幽州刺史,征拜议郎,参车骑将军张温军事,西讨韩遂。
后来黄巾起兵徐州,就让陶谦做徐州刺史,大败黄巾军。董卓之乱中,各州各郡纷纷起兵,当时天子在长安城中,与各处都中断联系。陶谦就派使者到长安去进贡。又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当时的徐州民殷国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归顺他。但是他却背道而驰:广陵太守赵昱忠直,却疏远他;曹宏这些小人反倒亲近他们,任用他们。这样使各方不能和睦,渐渐乱起来。后来下邳的阙宣自称天子,陶谦杀死他,合并他的队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讨陶谦,攻下十几座城。在彭城大战,陶谦败走,退守郯城,死伤过万。后曹操因粮少退兵。兴平元年,曹操又东征,平定琅邪、东海等县。陶谦害怕了,想去丹阳。恰好张邈叛乱,迎合吕布。曹操又去和吕布打。当年,陶谦病死,时年六十三岁。
马腾
马腾,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因其父马肃与羌女通婚,故马腾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统。
马腾于汉灵帝末参军,由于身长力大,性格宽和,待人诚恳而因功升至军司马。但之后由于当时的朝廷黑暗,民变频频。韩遂先后杀死当时想要乘乱起义的少数民族首领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韩遂又用计杀死了凉州刺史耿鄙和汉阳太守傅燮,当时在耿鄙手下担任军司马的马腾见势投靠韩遂并与之结为异姓兄弟,割据一方。
当时各路军阀受命勤王,董卓在率军前往洛阳前,任命马腾与韩遂驻防长安。后马腾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败,马腾的手下与韩遂手下发生摩擦,导致两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马腾将韩遂打败,韩遂又纠集了一些人马还攻马腾,杀了马腾的妻子。于是两家成为仇敌,相互攻打。 后两家在钟繇、韦端及张既等人的调解和劝说下,又重归于好。
曹袁相争之际,曹操以汉帝的名义急调马腾助战,马腾于是派长子马超协助钟繇击败郭援、高干等人。马腾转拜前将军。封为槐里侯。长居槐里十数年。马腾在槐里十余年间“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贤进士,衿救民命”,使三辅一带在战乱中免受一了段时间的战争骚扰,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辅一带的人民对马腾相当爱戴。(三辅皆安爱之)。
后来,马腾“自见年老,引入宿卫”,曹操在发动南征之前,将西部有威胁的马腾招入京做官。官封卫尉,应该是掌管京城(当时的许昌)的宫门的职务,但是,全家却被曹操移到了邺城去。马腾入朝为官,把部队交予儿子马超管理。马超统众,与韩遂合从,及杨秋、李堪、成宜等相结,进军至潼关、导致马腾被杀。
张杨
张杨,最初因为武勇而在并州为武猛从事。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张杨奉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往见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后来蹇硕死,他奉大将军何进之命回并州募兵,得到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党攻打山贼。
董卓作乱时,他带兵在壶关攻打上党太守,攻陷了几个县,士兵、数达到几千人。后来袁绍来到河内,张杨又和袁绍以及匈奴单于於夫罗一起屯兵于漳水。
之后单于发动叛乱,劫走了张杨,但旋即被袁绍部将麴义击败。董卓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后来,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叛乱而流落到河东,张杨带兵来到安邑,被封为安国将军、晋阳侯。当时张杨想把献帝迎接到洛阳,然而诸将不从,因此张杨回到野王。
建安元年(196),献帝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张杨给献帝供应粮草,来到洛阳,因为自已是外郡太守而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
吕布在下邳被曹操围攻时,他曾出兵响应吕布,但却被部将杨丑所杀。而杨丑又很快被张杨的部将眭固杀死,当时眭固想要同袁绍联合。曹操派部将史涣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杀之,尽收其众。
孙坚
孙坚,东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191),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袁绍
袁绍(?-202),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已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
于初平元年(190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
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华雄
汉末董卓帐下武将
华[huà]雄(?-191),东汉末年董卓部下的武将,为董卓帐下都督。
公元191年,关东军阀联合讨伐董卓,董卓派大将胡轸统率华雄等进攻时任长沙太守的孙坚,结果被孙坚大败,华雄在此战中被孙坚斩杀。
明·罗贯中所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改动,描写华雄连诛杀盟军二将,战场耀武扬威轻敌之时被刘备二弟名不经传的关羽所杀,这段被称为“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情节也流传于后世。
胡轸
东汉末年董卓部将
胡轸(zhěn),字文才。东汉末年董卓部将,是凉州有名望的豪杰,后属王允、李傕部下,官拜东郡太守。
公元191年,孙坚讨董卓,董卓派胡轸率兵五千,攻打孙坚,并任吕布为骑督。
胡轸与吕布不和,军中士兵散乱,胡轸、吕布败走。
公元192年,董卓死,李傕反叛,王允遣胡轸、徐荣在新丰对战李傕,徐荣战死、胡轸率众投降。
《魏书》记载,他在诬死游殷一个月后,被游殷的魂魄索命而死去。
李肃
东汉末年董卓麾下武将
李肃(?-192年),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永汉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卓将吕布共谋诛卓。
是时,天子有疾新愈,大会未央殿。布使同郡骑都尉肃等、将亲兵十馀人,伪著卫士服守掖门。布怀诏书。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
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后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略陈留、颍川诸县。
卓死,吕布使李肃至陕,欲以诏命诛辅。辅等逆与肃战,肃败走弘农,布诛肃。
赵岑
虚构人物,董卓部将,关东联军伐董卓时,随华雄救援汜水关,董卓迁都后献关投降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