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京江河畔有点冷,堤上的草开始复绿了。那是二十一世纪初,男主名叫思文,已经快13岁了。
思文的家就在这京江河堤下。因为父亲是一个读过高中的农民,在贫困环境下,思文对世界有的认知和同龄小伙伴不一样,他既能感觉到农村生活的贫乏。又在广泛的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外部世界的丰富性,一个有自醒意识的穷人是痛苦的。
2003年3月份,京江市的天气还有点冷,思文今年6年级了,到9月份就要上初一了。他在王庙村小学读书。
随着生源的减少,思文所在这所小学就要停办。这所小学有思文太多的回忆,记得父亲每年都在为他的学杂费发愁。
因为家里比较贫穷,小学老师经常去他家里催学杂费,学校校长会在村里的广播把交了学杂费和没有交学杂费的学生的名单都公布一遍。思文每次听到自已的名字,脸都是红红的。
小学也是没办法,老师基本上都是乡村代课老师,都是靠学生交的学费发工资。
学校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务农。有些老师都是把家里的耕牛拴在教室外面,开始给学生讲课,讲课用的都是地方方言,等到下课后老师会将窗台上的拴水牛的绳子解下来,在学校外面的空草地上开始放牛。
学校来过两个年轻老师,课上的很好,同学们也很喜欢,因为优秀被镇上小学抽调走了。学校快要停办了,思文是这所小学最后一届小学毕业生。说起来也挺可悲的。
这个存在了三十年多年的小学,下学期就不复存在了。
这也是乡村教育变迁的一个缩影。听别人说,村里已经将小学租给了一个村里的养猪能手,将教室改造成猪圈,学校下学期正式成为养猪场,多么滑稽可笑的事情,但是作为养猪场存在,总比荒废了强,也算物尽其用。
思文从小学毕业后,学校也如期停办。以后王庙村的学生都要上管理区(每个乡镇下面有若干个管理区,后来叫总支,位于附近几个村中心地带,一般都位于省道或县道旁)的小学,曾经思文特别羡慕的小学,他做梦都想上的小学。
思文小学毕业了,在父亲的口中得知,小学不再收学杂费。思文的父亲在门口抽着闷烟,家里已经因为做一个两间两层的楼房欠了不少债务,马上要南下广东打工。
思文度过一个冗长而乏味的夏天,父母为了他初中学杂费的事,吵了很多次架。最后卖了家里的农作物勉强才凑够了思文的学杂费,果然贫贱夫妻百事哀。
就这样思文上了镇上的初中,水墨镇初级中学。水墨镇是一个古镇,位于平原和丘陵山地交织地带,处于京江河畔,这座古镇有千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一条明清时代的老街。
水墨镇初级中学是镇上唯一的初中,整个校园牌头为了与古镇建筑风格保持一致,也做了仿古建筑风格。
水墨初中是分快慢班的,所谓快慢班,快班是成绩好的学生,慢班是成绩一般的学生,学校为了升学率,将学生分成了快班和慢班。
当然这个快班和慢班是一个学生和家长私下的叫法,书面名称叫尖子班和普通班。
思文被分在慢班,思文有点懊恼,为什么他小学成绩还可以,还被分在慢班,而且他们村小没有一个在快班的。
应该这么说,整个全镇的村小大概就一到两个人考入了快班。思文从同学的口中得知,原来一些镇上的学生有部分考试的答案,对这些谣传,思文已经不在意了。
慢班的学生成绩和纪律都太差了,老师上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讲笑话和打闹,有些早熟的孩子都开始学会互相写情书。
老师对学生的纪律基本是不管不顾,只要他们不闹出出格的事情,班主任和老师是不会花多少心力去教育学生。
思文成了这个学校的的二等公民,就像沙皇俄国时期的农奴和南北战争前的黑人一样,这种说法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思文的确是感受到了歧视和区别对待。
学校食堂每天不是土豆和藕,就是土豆和藕。学生都是自已带着碗来打饭,吃完饭后自已洗,学校水龙头只有四个。
学生有二千多人,每次洗碗都要抢水。学生们用的瓷碗都是那种铁碗上面刷了一层瓷漆的碗。
一个同学正在洗碗,突然另外一个同学用瓷碗猛的一下把他的瓷碗给挤出水龙头,他也会不甘示弱用瓷碗,将对方瓷碗挤出水龙头。
如此反复,看谁更加生猛,比的是那股狠劲。有时候有的同学为了抢水,还会跳起来用瓷碗把对方的瓷碗给挤出水龙头,真是一个很滑稽的场面。
一般抢水是在无声中进行,如果发出骂人的声音,那就不是抢水的事情了,就要打架了。
水龙头的个数是有限的,放水的时间是限时的,只有一个小时。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激烈竞争中成长的。思文没有抢水,都是等到快没水了,用那慢慢滴的水接满后洗一下。
思文在学校过很苦闷,因为被分到了慢班,课堂纪律太差,学生基本无心学习,思文想要认真学习,环境不允许,他仿佛是班级里面一个另类,有一次学校停电,大约是晚上六七点,外面还有微弱的光线。
思文就着这微弱的光线,继续在看书,旁边同桌女生以惊讶的表情看着他,仿佛在看一个外星人一样,心里估计在想在慢班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学习。
思文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可能因为营养缺乏的原因,皮肤状况不是很好,有点发黄,但是五官清秀,身材挺拔,高耸的鼻梁,鹅蛋脸,特别是那双眼睛,深邃迷人,仿佛有洞穿世间一切的能力。
那个时候,校园开始流行穿运动品牌,极少数同学穿着某鸟、某步等品牌,都是父母在外打工跟他们在城市买了后带回来的,这些同学成了同学羡慕的对象。
学生都有点虚荣心,思文也不例外。父亲已经去广东工地上做苦工,一个老牌高中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好交际,只能去出卖苦力来缓解家中的财政危机。
他总是跟在田间劳作的母亲抱怨,自已的衣服鞋子太土气,想穿些运动品牌,他不敢跟母亲说买名牌衣服穿,虽然他内心是很想的,但是他算是比较孝顺的人。
他穿的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裤子和上衣都是妈妈在镇里裁缝那里做的的确凉衣服,镇里的裁缝的款式很老。
在内心中,思文特别想当一个留守儿童,因为村里父母双双出去打工,过年都新衣服穿,有很多他不曾见过的玩具。
爸爸出去打工这件事情,虽然从内心来说,思文是舍不得爸爸出门的,但是现实贫困让他们不得不分离,这就是当时中国农村普遍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