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开始剁猪草。
菜刀与案板接触,铛铛铛的响个不停。
刀起刀落,速度极快,极有规律。猪草被斩成一节节长短一厘米左右的碎碎。若有人测量,会发现这些碎碎基本上长短相同。
与原主相比,这刀功已经不能够用‘进步’来形容了,简直是天差地别。
看来对身体的控制力是大大的增强。
王瑜用极短的时间剁完猪草,煮了猪食喂猪之后来到公路。
他扫了一眼,公路附近都没什么人在劳作,于是开始对身体进行测试。
跑步、举重、跳高、跳远等。
没有测量器材,只能目测估计。
力量、速度、敏捷等都比原主强一些,但强不太多。变化没有记忆那么明显。
他推测这些变化是那只咬了原主、让原主死亡并且他发烧好几天的甲虫导致的。
次日,十月七日。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
下午王瑜就要回学校。
中午,王荣贵问道:“还有生活费剩下吗?”
“嗯,剩了五块。”王瑜回答道。
王荣贵掏出五块钱交给王瑜。
这是王瑜一周的生活费,十块钱。
说是十块钱,其实能用的就五块——王瑜但凡多用一些,王荣贵就不会有好脸色。
姚大玉和王荣贵吃过午饭后依然是去采茶叶了,六片茶山,基本上要采茶五天,然后休息两天。
当然,休息不是真的休息,除了茶叶之外,还有很多事要忙。除了暴雨天在家忙活外,基本上都要外出劳作。
下午两点半,王瑜背起书包。书包是帆布包,很结实,里面放了五斤大米、两罐咸菜和一套换洗衣服。
陪伴了王瑜三年的背包是姚大玉从亲戚家带回来的二手包,质量是真的没得说。
王瑜沿着公路行走了十多分钟,在树荫下坐下,扯开大嗓门喊道:“吴颜玉。”
公路上方有一个自然村,是高上村。人口比天际村要少得多,不到一百人。高上村的人小学一到三年级都是到天际村上的,包括吴颜玉。
“来了。”
三分钟后,吴颜玉从小路下来。
穿着一件长袖和一条长裤,肩上挑着担子,手上还拎着一个布包。
这儿是南方,虽然是十月份,天气依然热的很,特别是这个时间段,怕是有三十度以上。
“严重吗?”王瑜问道。目光在吴颜玉穿着长袖的双臂上来回移动。
天气还是很热,穿长袖自然有穿长袖的原因。
吴颜玉摇摇头。
“我看看。”王瑜说道。
吴颜玉拉起袖子又很快放下,但王瑜已经看清楚了。
她手臂上好几道红色的伤痕,是竹枝抽打留下的。
能在她身上留下伤痕的,只能是她那个酒鬼父亲。
她母亲在她不到一岁就抛弃了她,家里只剩下一个父亲,父亲是个酒鬼,一旦喝醉,对她非打即骂。
她父亲,一星期中有六天是处于醉酒状态。
“另一只胳膊。”王瑜说道。
吴颜玉拉起另一条袖子。
比左臂更多的伤痕。
“你没跑吗?”王瑜看得揪心,觉得心脏有一条绳连着眉头,扯得眉头都皱起来。
从小就挨打,吴颜玉早已学会了应对方式——那就是每当她父亲喝醉的时候,她就跑出去,去山上干活或者在村里躲起来,直到她父亲醉酒睡去方才回去。
“这次他没醉。”
“没醉?”
“他拿了我的钱,那是我攒起来用来交学费的。”
大坑中学大部分学生都欠着学校学费,包括王瑜和吴颜玉。
吴颜玉的生活费、学费都要她自已挣,除此之外,还要负担她那酒鬼父亲的生活所需——一个大多数时候都处于醉酒状态的人,根本就无法下地干活。
十四周岁的女孩,在城市里,正被父母宠着吧。吴颜玉却不得不早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清醒的时候就抢钱,越发变本加厉了。”王瑜板着脸,“要不,去派出所报案吧?”
“啊?”吴颜玉吓了一跳,过了好一会儿方才问道,“派出所管这个吗?”
“肯定管的。”王瑜用力点点头。
这个世界的宣传不如前世的,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人潜意识里都不认为家暴违反了法律。在原主的记忆中,没有人因为家庭纠纷就去派出所报案的。
有事找民警。这样前世深入人心的观念原主竟是听都没听说过。
也难怪吴颜玉一听王瑜的提议,给吓住了。
“若,若我爸再那样,我就听你的。”吴颜玉低声说道。
“嗯,你那个袋子给我拿吧。”王瑜说道。
“不用不用。”吴颜玉摇头。
“拿来吧。”王瑜拿过吴颜玉的布包,里面装的是大米和咸菜。
两人继续沿着公路行走。
高上村就吴颜玉一个中学生,天际村倒是有五个,不过其它四个不是村长家的就是跟村长家关系好的。他们会坐村长家的拖拉机去上课,不跟王瑜一起走,平时也不跟王瑜玩在一起。
两人走了四十多分钟,到万家村。
吴颜玉将挑着的茶叶卖了,那是她早上和中午采摘的,之前王瑜叫她的时候,她正在采茶。
她挑着的这担茶叶四十斤,卖了两块钱——每斤五分钱。
从万家村到大坑中学有两条路,分别是大路和小路。
大路便是公路,大概一小时二十分钟的脚程。小路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但需要上坡下坡。
王瑜两人经常走的是小路。
这次也是一样。
汇合了万家村的同学,人数达到了十多个。
众人一路上叽叽喳喳的聊天,倒也热闹,只是王瑜两人完全插不上话。
因为他们聊的是新开播的武侠剧,王瑜两人自然是没有看过的。
没有刻意的歧视,但这个话题仿佛在两拨人之间安上了一道看不见的栏杆。
王瑜两人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脚步,比平时提前了五分钟抵达大坑中学。
大坑中学只有初中没有高中,初中三个年级共十八个班,大概一千一百多名学生。因为生源都来自附近的农村,因此绝大多数都是寄宿生。
初三年级六个班三百七十四名学生,其中男寄宿生两百三十九个,分在两个宿舍。
宿舍是由大教室改造成的,里面放了三十床的上下床,密密麻麻的,留下的走道也就半米宽。
三十张床六十个铺位,每个才一米宽的铺位需要睡上两个学生。
一百二十个人挤在一个宿舍,空气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王瑜之前从原主的记忆中已经知道了这个情况,但亲自踏进宿舍还是头皮发麻。
这居住条件实在是——说句不客气的话,监狱都比这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