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再一次回到洪武位面——
上一秒还在夸赞朱允熥是乖孙的朱元璋,下一秒就气的在大殿内来回踱步。
“这哪是咱的乖孙!这分明就是咱的逆子!气死咱了!”朱元璋一边来回走,一边指着天幕就是骂道。
那样子,恨不得冲进去给天幕中的朱允熥上一顿家法。
在朱元璋的一旁,刘三吾是满脸的无奈,硬着头皮劝慰道:“陛下息怒,吴王殿下所做必有他的原因,不妨看下去再......”
“你给咱闭嘴!”朱元璋指着刘三吾喊道。
“你个老东西什么时候都这么说,你烦不烦啊!你不烦咱都烦了!”
说罢,朱元璋又指着天幕中的朱允熥对着刘三吾喊道——
“你说说这个逆子!登基之后削藩也就算了,咱还算他有理行事,的确是为了咱的大明考虑。”
“咱忍了是吧!”
“再后面呢?这小子作为大明的皇帝,一国之君,非得搞什么大明皇家银行和大明邮政这种奸商所为!”
“赚钱嘛,不寒碜!咱也就忍了!”
“但在这后面呢?这小子是越来越过分,居然敢违背咱的祖训搞起了不义之战,而且现在居然还要打破咱的海禁!”
“你说说啊你说说!咱开创大明二十多年,这才定下了多少条祖训?这小子登基才不到两年就给咱全祸祸了!”
如果说前面的几条朱允熥都有自已的依据的话,朱元璋也就忍了。
毕竟虽是打破了自已的祖训,但目的都是为了大明更好,更强,而且实施起来的效果也是肉眼可见的完美。
朱元璋虽说有些不满和生气,但看到自已的大明越来越好也就不再多说了。
但海禁却是触犯到了朱元璋内心中的火线!
当时大明刚刚创立,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整个大明哪哪都需要用心发展,而发展需要什么?
毋庸置疑的大量的白银。
但当时大明国库内的白银总量可谓是严重不足,而且不止于此,当时的沿海地区海外贸易盛行,大量的白银都被外流了出去,又因为国内刚刚结束战乱,白银没能回流。
导致本就缺乏白银等贵金属的大明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再加上当时的倭寇盛行和张士诚的余部的虎视眈眈,沿海更是危机重重。
所以在综合的考量下,朱元璋这才施行了海禁政策,使任何百姓和商贾都不得私自进行贸易,更是将其定为了国策,写进了祖训之中。
原以为自已的祖训至少能传个七八代国君,影响个几百年,但没想到仅仅两年时间便被朱允熥毁的一干二净。
“这逆子啊逆子!不行!咱说什么都得收拾他,不然咱到死都咽不下这口气!”
朱元璋攥着拳头,吹胡子瞪眼的喊道。
一旁的刘三吾是哭笑不得,不过还是深呼吸一口气后劝阻:“还请陛下息怒,这吴王殿下远在天幕之中,您就是收拾也收拾不到啊,何必为了他气坏身体呢。”
朱元璋听到刘三吾的劝慰,稍稍冷静了一些,但脸上依旧带着怒容——
“这小子也是命好躲在了天幕里面,但......咱这口气咽不下去啊!”
说着朱元璋就转身坐回龙椅,但下一秒他却是忽然想到了什么,嘴角浮起一抹冷笑。
“他躲在天幕中是吧!但还有一个他可不在天幕之中!”
看到朱元璋的神情变化和所说的话,刘三吾立马想到了什么,大呼不妙。
但还没来得及劝阻,朱元璋便拖下一只鞋子跑出了殿外,一边跑一边还愤怒的吼道:“咱让你改咱的祖训,看咱不狠狠收拾你!”
“唉,吴王殿下又得受苦了......”
看着朱元璋离开的方向,刘三吾无奈的摇头。
那个方向不是其他,正是位于东宫的大学堂,而这个时间,这个世界的朱允熥正在那里上课......
没过多久,整个东宫之内便传来朱元璋和朱允熥“爷慈孙孝”的声音。
直到一炷香的时间后,朱元璋才在刘三吾的劝阻,和朱允熥的反复承诺不会擅改祖训下疲惫的收手。
此刻。
朱元璋神清气爽,扔掉手中的鞋子,伸了伸懒腰道:“这有气还得是撒出来才行,舒服多了!”
一旁的刘三吾看了看朱元璋,又看了看正流着眼泪不断抽泣的朱允熥,真是哭笑不得。
伸完拦腰,朱元璋又指着朱允熥说道:“允熥,记得咱的教训了吗?以后还改咱的祖训吗?”
“记住了,儿臣一定不改!”
朱允熥吸溜了一口鼻涕,带着哭呛摇摇头喊道。
此刻的朱允熥内心中只有一个想法——
“他觉得关汉卿实在是死早了,要是他能活到现在,那大概率就没《窦娥冤》什么事,而是更悲伤的《允熥冤》!”
... ...
永乐位面——
奉天殿内,朱棣正端坐于龙椅之上,而在他的面前,正站着一个身穿红袍的俊俏青年。
隐隐看去,青年的脸上除了刚毅中还带着一丝柔弱。
青年先是跪拜行礼:“臣郑和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了郑和一眼,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起来吧,这里没有外人,不必如此拘谨。”
“再说了,你是从朕潜龙的时候就跟随在朕的身边,说是朕的家里人也不为过,没必要显得如此生分。”
闻言,郑和再拜:“陛下乃是天命之人,真龙之躯,臣不过是一个......”
“行了,起来说话吧,往事不必再提!”朱棣摆摆手打断郑和道。
闻言,郑和也没有多说,只是缓缓的从地上爬了起来,随后恭恭敬敬的站在朱棣的面前。
看了郑和一眼,朱棣也是直接起身,一边朝着郑和走来,一边说道:“想必你来之前太子爷应该已经告诉你天幕中的事情了吧,你也应该知道朕是来找你干嘛的吧?”
闻言,郑和坚定的点了点头。
“微臣明白,请陛下吩咐,臣一定竭尽全力完成海外一事!”
郑和话音刚落,朱棣便满意的拍了拍他的肩膀:“朕当时赏你郑字,是因为你在郑村坝谏言之功,如今朕决定让你负责海外及出海一事,你愿否?”
“臣愿意,臣愿为陛下之卒,出走海外,让四夷臣服,万邦来朝!”
“好啊!既然如此朕便将此事交托于你了!”朱棣点点头道。
对于朱棣而言,其实一开始就有解除海禁,出海贸易的想法,但因为国内各种事都汇在一起这才拖延了下来。
而如今被天幕中的朱允熥率先提出,那朱棣说什么都要施行。
只因他是朱棣,是要开创出永乐盛世的永乐大帝,他的心中永远憋着一股气,那就是别人能做到的他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他也要做到!
永不服输!
... ...